傳說一
這種古老的祭祖禮儀在苗族的創世歌里有所記錄,因為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記錄方式。歌詞敘述說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樹根變成泥鰍,樹干變成銅鼓,樹枝變做鵲鴿,樹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個蛋,成為十二個蛋的媽媽。蝴蝶媽媽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個,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獸。但剩下的一個蛋經過三年的孵化后依然是一個蛋。蝴
蝶媽媽只好請暴風幫忙,暴風把蛋刮下山崖,蛋殼破裂,鉆出一頭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把蝴蝶媽媽氣死。擁耶、妮耶用牛耕地種田,但就是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擁耶、妮耶:因為大牯牛氣死了蝴蝶媽媽,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園長出好莊稼。只有把大牯牛殺掉,祭拜蝴蝶媽媽才能求得莊稼的豐收。擁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媽媽,立刻迎來大豐收。這是“牯藏節”由來的一種傳說。
傳說二
遠古的苗家有兩姐妹,美麗善良、勤勞聰慧,姐姐叫‘賁’(苗語:花),妹妹叫‘鯁’(苗語:蟲)。一天姐妹倆上山砍柴,被兩只老虎盯上,于是虎幻化成兩個青年人,將姐妹倆騙至大山里吃掉。
全寨人痛不欲生,她們的父親和哥哥設計謀將老虎捉住并砍死,同時關閉寨門,殺一頭小牯牛祭奠死去的兩姐妹之后,請人們吃牛肉,告誡大家不要再上當受騙。這就是牯藏節的傳說。
牯藏節的規模
吃牯藏節恐怕算是苗家最神秘的節日了。吃牯藏節是遠古苗民祖先崇拜留傳下來的一種古老的祭祖儀禮,也叫
牯藏節
“祭鼓節”、“鼓社祭”、“翻鼓節”、“吃鼓藏”等名稱。一般隔十三年舉辦一次,每屆要連續舉辦四年的儀式活動,才算完結,其規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豐繁,堪稱華夏民族文化之一絕。苗族祭鼓,源于相傳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從楓木樹心孿生的,苗族先民認為人死后靈魂只是一種轉移,而楓木制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歸宿之所,只有敲擊木鼓,才能喚起祖宗的靈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來體現。
牯藏節的程序
牯藏節的程序大體如下:第一年,由民眾選出五位精明能干的已婚男子為鼓藏頭,第二年在鼓頭的領導下采購牯牛,同時完成接鼓、醒鼓和制單鼓的任務。所謂接鼓就是在祭祖前把雙鼓從一屆第一鼓頭家接到新的第一鼓頭家里擱置。接鼓時要舉行隆重儀式,五位鼓頭要一齊出動,歌師一路高歌,尾隨群眾無數,莊嚴而熱鬧。所謂醒鼓就是大家上山去把珍藏于石窟里的單鼓翻動一下,以示告訴祖先,即將殺牛祭祖了。所謂制單鼓就是每次祭祖時要制一個單鼓,屆時鼓頭挑選一些人上山去,在相中的樹木處舉行敬祭儀式,然后將樹砍倒,取其一段抬到寨邊,群眾們敲鑼打鼓將之迎進寨中,擇一適當的地方放置,備作制鼓時用。第三年為正式吃鼓藏年,祭祖前一日,舉行隆重的斗牛儀式,次日殺牛祭祖,事前請鬼師念“掃牛經”,說是超度?;甑阶嫦茸√幦?,以使族人免受災害。接下來第一天,各戶以牛的肝、肺、心、肚、腸、茶、酒等敬奉祖先,第二天四位歌師輪流到五位鼓頭家去唱祭祖歌,第三天向祖先敬獻牛角,第四天跳蘆笙、跳銅鼓,青年則可以“游方”。第五天舉行“角形排骨”儀式,第六天群眾從鼓頭家門口取牛角,第七天晚上舉行投火把游戲,第八天自由活動,第九天在第一鼓頭家擺上高、矮兩條長凳,高凳為祖先橋,矮凳為行人橋,都供祖先和后人享用的,第十天舂米做粑粑,第十一天進行“背水養魚”和“抹花臉”活動,第十二天大家去第一鼓頭家吹笙慶賀,第十三天用牛皮蒙制單鼓,第十四天家家戶戶祭鼓,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深夜,大家把單木鼓抬進石窟里珍藏,祭祖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