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眰髡f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三月是一個適宜春游的日子,《論語·侍生》:“暮春三月,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庇腥税堰@段描述譯為:二月過,三月三,穿上新縫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同到南河洗個澡。洗罷澡,乘晚涼,回來唱段《山坡羊》。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字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漢族有吃地菜煮雞蛋的
三月三習俗。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我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壯族,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見下文"三月歌圩節")。
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布依族,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幾逡匀氯秊椤案砂凸潯?,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吧教m”(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于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