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節在藏民中又叫“女兒節”,是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采花節是一種很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它大致可分為“搶水”、“采花”和“祝福”三個部分構成,其中“采花”和“祝?!倍寂c民族歌舞相結合。節日由“搶水”活動拉開序幕。
節日第一天,人們便紛紛到附近的山上搶泉水。搶到水后,有的捧水痛飲,有的背回家用以洗發、凈身。然后,各家的父母們把子女著意打扮一番,在自己的兄弟的陪同下,與其他姑娘們會合,在村民們的歡送下,向幾十里外的“花兒”走去,一路上歌聲不斷。來到采花點刺兒坎以后,一邊支鍋造飯,一邊將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來,這是表示要保護他們崇敬的花神,讓花神永遠保佑家鄉風調雨順、人畜
平安。采花開始后,姑娘、小伙們結伴而行,一邊唱著山歌看美麗的山景,一邊采摘各種艷麗的花朵,直到姑娘們鮮花滿頭。晚上,大家圍著篝火,盡情地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第二天拂曉,采花姑娘和小伙們整理好頭頂的花環,唱起《離別歌》,離開采花坪回村。當他們到離寨不遠的博峪橋頭時,早已守候在那兒的村民們便鳴竹歡迎。寨里由人們推選出的三名中年婦女歌手捧斟滿美酒的小龍碗,邊唱邊向采花人敬獻。采花姑娘接過酒,唱起酒歌兒。按風俗,三位敬酒婦女要在橋頭用歌唱形式向姑娘們提出一些關于上山采花的問題,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過橋回寨。人們將采花姑娘們擁向打麥場上,大家手拉手,圍成大圓圈,隨著領頭婦女搖起馬鈴聲,跳起極富民族風格的圓圈舞,這就開始祝福活動。人們邊舞邊唱,企望吉祥。
在這個節日里,采花姑娘們被視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們總喜歡在這一天將她們請到家里,姑娘們便在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滿。
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采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采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節。
傳說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個貧苦人家有六個姑娘,一年端午節的時候,小姑娘上山采藥時受傷,被一位叫達瑪的姑娘所救,還把她背回了家,達瑪姑娘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品質高尚,她帶領六姐妹踩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藥治愈民間傷病。達瑪去世后,六姐妹以她為榜樣,繼續為當地的鄉親們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后同達瑪一起葬在附近一座開滿鮮花的山上。當地人為了紀念達瑪和六姐妹,就將博峪的七座山稱為“七姐妹山”。為了紀念她們,年輕人在吉祥的端午節都要結伴上山祭掃七姐妹的墳墓,采吉祥花帶回家,慢慢地,“采花節”就成了博峪人過端午節的獨特方式。
又傳說很久以前,博峪山谷的一個莊子上住著一家老倆口,膝下有六個女兒,家境貧寒,日子過得艱難。初夏的一天,按規矩該最小的六妹子上山采擷山花、藥草,醫治全家人的病疼。由于下山時不小心,摔傷了腿腳,六妹疼痛難忍,傷心地哭著。這時山坡上走下來一位仙女般的姑娘,從背簍里取出草藥,在六姑娘的傷口處敷上,很快就不疼了。老倆口為了感謝這位姑娘,就收下了這位沒有爹娘,名叫“達瑪”的姑娘,并認她做第七個女兒。
達瑪姑娘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品質高尚。每天侍奉二老、紡線織布、耕地播種,勤快又麻利,她織的“塔九”花帶,五彩繽紛、無人能比。達瑪率領六姐妹,踏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花尋草,配制藥方,治愈了人們的許多疾病,山鄉的百姓無限愛戴這位達瑪姑娘。一天,七妹上山采藥時,忽然狂風大作,黑云翻滾,雷雨交加,暴雨傾瀉,大地一片恐怖。七妹被一股狂風卷起,重重地摔下了萬丈深淵……
博峪的百姓為了永遠紀念不畏艱險、救死扶傷,為鄉親們解除病痛的達瑪姑娘,在每年夏季山花爛漫的時節,在冠以七姐妹名字的山崗,爬崖涉澗、采花尋草、植樹采藥,并以歌舞來迎接七姐妹吉祥魂靈。久而久之成了博峪人民的一個風俗節日。
傳說畢竟是傳說,就現在的采花節而言,更多體現了藏族人民的浪漫情懷和對生活的無比熱愛。采花節是一種很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它大致可分為“搶水”、“采花”和“祝福”三個部分構成,其中“采花”和“祝?!倍寂c民族歌舞相結合。節日由“搶水”活動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