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zhpbl"></address>
<noframes id="zhpbl">
<address id="zhpbl"><form id="zhpbl"><th id="zhpbl"></th></form></address>

    <em id="zhpbl"></em>

      <address id="zhpbl"><th id="zhpbl"><progress id="zhpbl"></progress></th></address>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視頻號
      視頻號

      抖音
      抖音

      快手
      快手

      微博
      微博

      吊喜燈習俗和傳說

      文檔

      吊喜燈習俗和傳說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推薦度:
      導讀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這就是延續到今日的“吊喜燈”。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當晚稱元宵,故也稱為“元宵節”,俗稱“十五夜”。元宵節是我國民間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漢朝。但是,漢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節仍有所不同,一直到了唐朝以后,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元宵佳節。上元本是道教的名稱和節日,而唐朝奉道教為國教,為祭祀道教三官中上元天官在正月十五的誕辰,便舉行了種種節日活動,規定“鬧元宵”(主要活動為舉辦盛大燈會)時間為正月十四至十六。到了北宋初年,元宵節由三夜擴為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元明清三代,元宵仍然是一個重要節日。明朝時,正旦(即今春節)官員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元宵節放假十天,足見這個節日受重視的程度。直到現代,元宵雖然已經不再是例定節假,但在民間依然倍受器重,特別是在廣大農村老百姓心目中,如果沒有鬧過元宵,春節似乎就沒結束。

      潮汕的吊喜燈節以正月十一日上燈起,正月十五為中心,到正月十八日落燈止。在這段時間里,城鄉各地都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項目,如游燈、看新娘、辦丁桌等。

      游花燈

      “游花燈”即是由民間組織及各行鋪出資制作花燈,晚上穿街過巷游行。花燈隊伍前導為火把、龍燈,接著是潮州小鑼鼓和花燈屏,末尾是1只五彩鳳。潮汕花燈不同于北京的宮燈、上海的龍燈和廣州的走馬燈,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獨特,有紗燈、活景等?;纛}材有花果、蟲魚、鳥獸和戲劇、民間故事人物等。潮汕花燈多時達百屏,故有民歌《百屏燈》流傳。歌詞從“頭屏董卓鳳儀亭,貂嬋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到手槌胸”一直唱至“百屏拜壽郭子儀”才結束,就是對歷史上潮汕花燈盛況的寫照。

      除了游花燈,大街小巷、行鋪、院落、祠堂等也無不張燈結彩,掛各式各樣的蓮花燈、梅花燈、鯉魚燈、走馬燈等。故這一天潮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早早祭祖用晚餐后便上街游覽賞燈,到處人山人海,歡聲笑語,一派熱鬧歡樂的氣氛。

      潮汕元宵游花燈,歷史悠久。明嘉靖刻本潮劇《荔鏡記》取材于潮州民間傳說。說的是明朝泉州人陳三探親途經潮州,適逢元宵上街賞燈時偶遇黃五娘,兩人一見鐘情,經過一番波折,終成眷屬的故事。在第六場《五娘賞燈》中就對當時元宵夜潮州游花燈的情景作了具體地描寫:“元宵夜,有十成,賞燈人,都齊整,辦出鰲山景致,抽出王祥臥冰,丁蘭刻母,盡都會活……”。由此可推知,潮汕元宵游花燈至少已有四百多年以上的歷史。至清代,潮汕游花燈更盛。清乾隆《普寧縣志》載:“城市街巷以至鄉寨皆點花燈,寺廟多有燈會,放大梨金、菊蘭、落地梅等花?!鼻寮螒c《澄海縣志》引舊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廟張燈,士女嬉游,放花爆,打秋千,歌聲達旦。”清代元宵游花燈以潮州最為有名。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后,每年游安濟圣王時也游花燈,一連三夜。最后還要把花燈集中在一起,組織各方人士進行評比。年復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遠近。

      潮汕花燈屏的制作,在清末時已達到較高水平。宣統二年,潮州花燈藝人楊云樓、杜松制作的《紅樓夢》、《白孟玉》兩屏花燈在南京舉辦的全國花燈比賽中獲了獎。1926年,新加坡華商為迎接英國皇太子蒞埠,特聘潮州花燈藝人林樂笙制作《鳳儀亭》等十屏花燈,受到皇太子的贊賞,并被送到倫敦皇宮內陳列。后來,又有《哪咤鬧海》、 《陳三五娘》等五屏花燈送加拿大展覽,使潮汕花燈馳名海內外(蔡澤民《潮州風情錄》 )。

      近年來,每逢元宵佳節,潮汕三市及所屬各縣都舉辦過大型花燈展,吸引了海外鄉親回鄉觀賞,并受到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香港亞洲電視臺、翡翠臺等多家媒體作專題報道。并在1990年應新加坡恒美商行邀請,前往新加坡參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動,共展出三百多盞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花燈,受到高度好評。當地《聯合早報》評價說:“潮汕花燈大會串出盡鋒(風)頭”。

      吊喜燈

      除大型游花燈盛會以外,家家戶戶都有吊喜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是“人丁興旺”的表現。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燈”回來,分別吊在家里的神龕和床頭,這就叫作“吊喜燈”。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的,農歷正月十三日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并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征著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著孩子到祠堂里,一面往自己的燈籠里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面接受周圍鄉人的祝賀。元宵夜更是莊嚴、熱鬧。

      做丁桌

      在舊社會,潮汕鄉村凡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是用好多只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還是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等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后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么做。在舊社會,潮人攀比心強,愛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辦丁桌,并以辦得體面為榮。即使是貧苦人家,為了不失面子,也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個別甚至忍痛賣了哥哥,將所得之錢銀用來應付沉重的辦桌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阿細賣阿大”這一俗語的來歷。解放后,由于時代在前進,思想在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里進行,且單限于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求喜物

      元宵此日,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煙霧彌漫,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神壇前所擺設的雞、鵝、鴨、糖果、粿品、花燭、大吉(潮州柑)等祭品被視為神物。參拜的男女紛紛卜取祭品,取回家中,這就叫做“求喜物”。人們認為用了這些神物后,就可以讓家門平安、添財添丁。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還或多還所拿的神物。于是有些人便乘擁擠之機會,偷偷拿走壇前的粿品回家吃,意謂“吃興盛”。

      行橋度厄

      元宵節,潮汕大都有行橋度厄,祈求平安的習俗。這種習俗大約明代萬歷年間開始在潮汕流行。萬歷本《荔枝記》里,載有黃五娘的一句賓白:李婆,夜昏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人人頭插柳菁,去體(睇)燈行橋,四季平安利市。

      已言及行橋祈平安的習俗。此后,歷代方志都對此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云:“(上元)婦女度橋投塊,謂之‘度厄’”。乾隆《揭陽縣志》載:“(上元)婦女兒童度橋投塊,謂之‘度厄’”。如今,這種習俗在潮汕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在揭陽,元宵此日,男女老幼爭先度橋,男青年祈望日后娶賢妻;姑娘祈嫁個好夫婿,產男孩;老者則祈求健康長壽;小孩則祈求長大成人。在普寧洪陽也有“十五夜行頭橋”的習俗?!邦^橋”即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太平橋,其兩側欄桿兩端都有兩頭石獅。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過太平橋。過橋時不可回頭,否則“回頭不吉利”。過橋的人們還常伴有摸石獅子的習俗。正在讀書的小孩喜摸石獅鼻,謂“摸獅鼻,寫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獅肚,謂“摸獅肚,娶雅”;而已懷孕的婦女則喜摸獅耳,說是“摸獅耳,生阿弟”。

      搶雞肉

      元宵夜游神結束后,潮汕不少鄉村有搶神物之俗,而揭陽南隴村則有“搶雞肉”的有趣活動。元宵夜,人們在路邊田洋上搭起一個臨時簡易高臺,由主祭人站于高臺上把一只熟雞向臺前擁擠的人群拋去。臺前的人們,尤其是年滿18歲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齊上前哄搶,以求得妻、生子。搶到雞肉者應立即撕下一小片肉后把余下的再向空中拋去,讓別人去搶,千萬不可拿著走或多占,否則人們會沖你而來,把你推在地上踩上一腳,還傳說貪心者當年會大不吉利。這樣便形成了拋雞———接雞———撕雞———再拋雞的熱鬧場面。如今,由于社會進步,這種“搶雞肉”活動已不受歡迎了。

      看新娘

      在潮汕不少地方,有一個有趣的禮俗,即是結婚不久的新娘在夫家過第一個元宵節時,不論是否懷孕,都要按結婚當天的衣飾打扮如初,請賓客再上門看一回“新娘”。于是有好事的小伙子常常在深更半夜結伴上門來“搞亂”,即便這樣,新郎新娘也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樂此不厭。這是一種婚禮的追憶儀式,好讓夫妻重溫新婚甜蜜日子,珍惜幸福美滿的新生活,攜手結伴走完人生歷程。有些鄉村,所有新娘則要在元宵夜由親友相陪到祠堂祭拜神明,以祈求今年能生男孩。祭拜之后要繞堂一周觀看祠堂里的燈籠,之后走出祠堂觀看堂前的“皮影戲”。于是人們常借此機會,觀看人家的新娘,暗自品頭論足。因此,新娘出門前必打扮得漂漂亮亮,同時十分注重自身儀態,以望能給鄉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擲喜童

      元宵此日,鄉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一個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人們站在一丈多遠的竹欄桿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歸其所有,而在一些較難命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等,命中者則一贈二三不等;不中者銅錢即歸擺彌勒佛的棚主所有。這是一項老少都喜愛的活動。據說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或是剛娶兒媳婦又急于抱孫子的公公們、奶奶們也積極參與此項活動。一經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就會向他(她)喝彩、道賀。自已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認為中了頭彩,有好兆頭,今年定能早生貴子早發財。如今,這種擲喜童風俗已較為少見了。

      蕩秋千

      蕩秋千,是我國傳統的一項競技游戲。關于秋千的起源,一說起源于漢武帝時,是宮人為皇上祝禱千秋之壽而發明的游戲。當時千秋,取千秋萬壽之義,后世語訛為秋千(唐高無際《漢武帝后庭秋千賦》);一說秋千本是古代山戎人用于練習身手輕捷的軍訓項目,春秋時齊恒公兵伐山戎,看到秋千便把這種游戲帶回,自此在中原地區流傳開來(《古今藝術圖》)。

      中原地區蕩秋千活動多在清明節,而潮汕蕩秋千活動則常在元宵節。這是因為潮地春來早,故蕩秋千這種郊外活動的時間也提前了。

      潮人蕩秋千歷史悠久。相傳,宋末陸秀夫謫居今澄海辟望港口時,見鄉人在蕩秋千,十分高興,稱贊而謂眾曰:“此舉可強力也!”并吩咐其子弟與鄉民共蕩。若此說屬實的話,那么,潮汕早在宋代前便有蕩秋千的活動。見于文獻記載,較早的有明萬歷《普寧縣志》:“正月……男子小兒或婦人,競打秋千,至十五夜止。”從出土的明嘉靖《荔鏡記》劇本中也有打秋千的記載,由此可知,至遲在明代潮汕便有蕩秋千之俗。此后,歷代方志都載有潮汕元宵節蕩秋千活動,如清順治《潮州府志》載:“(上元)兒童以秋千為戲,斗畬歌焉,善者為勝”;乾隆《揭陽縣志》謂:“(上元)鄉村架秋千為戲,斗畬歌,善者勝”;光緒《海陽縣志》曰:“(上元)秋千之戲,魚龍曼衍之觀無不具”。

      潮汕蕩秋千活動,以汕頭市澄海區澄城港口鄉、揭陽市砲臺鎮桃山鄉、潮安縣庵埠鎮仙溪鄉、亭廈鄉等地較為有名,涌現了不少蕩秋千能手,如李烈、朱福全、盧錫等。他們都是藝高膽大之人,能在高達10米的秋千架上穿木屐、皮鞋表演離手倒吊、空中轉身等高難度的技法,動作純熟,姿態優美,常常博得周圍觀看者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潮汕有些鄉村在元宵節蕩秋千時出現了一些奇特的風俗。例如揭陽市砲臺鎮桃山鄉正月幾乎天天男女老幼都可蕩秋千,但是元宵節那天,男人不能登上秋千棚,整個秋千活動只能由女人參與,男人們只好站在一旁觀看。潮州市有些鄉村,元宵夜年輕夫妻要跑到村里老榕樹下蕩秋千,任村人往身上潑糞,說是被人潑得越多,越能在今年生男孩,令人不可思議。

      斗畬歌

      斗畬歌也是潮汕元宵節一種特有的傳統娛樂活動。畬歌原是畬族的歌謠,后被潮州民眾吸收而流行于潮州民間的歌謠。潮人斗畬歌歷史悠久。出土的明嘉靖本《荔鏡記》第七出《燈下搭歌》就載有元宵節潮州人斗畬歌的風俗,由此推知,至遲在明代便有斗畬歌活動?,F將《荔鏡記》中黃五娘和李婆、益春元宵夜上街賞燈,碰見林大鼻和卓二,男女雙方斗畬歌的內容引錄如下:

      男:恁(你們)今向(那)爿(片、邊)阮(我們)障(這)爿,恁今唱歌阮著還。恁今還頭阮還尾,恰是絲線纏竹爿。

      女:阮今障邊恁向邊,阮今唱歌恁著還。阮今還頭恁還尾,恰是絲線纏竹枝。

      男:阮唱雙歌乞(給)恁知,待恁聽知我也知。待恁坐落襪走起,待恁走起我便來。

      女:阮唱山歌乞恁聽,待恁坐聽立也聽。待恁坐落襪( )走起,待恁起來又襪行。

      男:月朗朗,照見月底梭掏紅。斧頭破你你不開,斧柄擇你著一空。

      女:月圓圓,照見恁未是好男兒。想恁那是作田蕳(仔),大厝人仔向大鼻。

      這段對唱,歌詞俚俗粗野,原劇本里注明是“答歌”,而不標曲牌,應是用潮州民間畬歌小調演唱。

      清代,潮汕元宵斗畬歌仍很盛,這在方志中也有所記載。如前所述的清順治《潮州府志》云:“(上元)兒童以秋千為戲,斗畬歌焉,善者為勝”。乾隆《揭陽縣志》載:“(上元)鄉村架秋千為戲,斗畬歌,善者勝”。如今,斗畬歌的形式只反映于傳統戲中,現實中已較難見到,雖然現在潮人仍把兩人互相辯論稱為“斗畬歌”,但這與傳統的斗畬歌形式不可同日而語,有所不同。

      猜燈謎

      潮汕的燈謎產生于宋末。明代,有許多民間傳說記載了文人作謎的軼聞軼事,其中最為大眾熟悉的就是楓溪鄉秀才吳殿邦作謎諷刺不安分守己的和尚一事。清代,《蕓香詩社》、 《古松社》等謎壇謎社如雨后春筍,競相出現。20世紀30年代,許多謎人還出版了不少謎刊、專著,如《影語月刊》 、《懷蝶室謎話》等。

      昔時,潮汕猜謎都在元宵夜。花燈上貼上書寫的謎面,任猜射人圍猜。清咸豐、順治年間到潮州為官的陳坤曾在其《嶺南雜事詩抄》中有詩云:“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一笑相逢無別訊,誰家燈虎(猜謎有稱“射虎”)制來工?!痹伒木褪钱斎諢糁i盛況。隨著猜謎活動的日趨普及,除了元宵節外也漸漸增至每個節日,不過仍以元宵最為隆重、熱鬧。原懸掛謎燈,也改為張貼謎箋。

      潮謎的體裁除了文字謎、畫謎、印章謎外,還有實物謎。實物謎是最受猜謎者感興趣的一種體裁。例如:臺上懸空掛著一只活螃蟹,或是桌子上擺著全豬,令圍猜者競猜,十分有趣。

      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潮汕各地,如澄海、潮州、汕頭、潮安、普寧、南澳元宵燈謎很盛,其中澄海還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燈謎)之鄉”榮譽稱號。

      潮汕元宵節除上述主要習俗活動外,有些地方(如澄海、饒平)還要采榕樹枝、竹葉回家插在門楣、灶臺、禽舍,以祈人口平安、六畜興旺;有些地方(如澄海、揭陽)的農戶還要到屋外或田地里抱回灰磚或土塊,放在豬欄內,稱“十五夜抱大豬”,以祈飼養大豬發大財;有些地方(如澄海)的少女偷偷到菜園里坐一下芥菜(大菜),說是“坐大菜,將來嫁個好夫婿”;而少男則偷偷推倒廁所墻,說是將來可以娶到“雅”;有些地方(如普寧客家區)新嫁娘要結伴到村邊竹林下搖竹子,邊搖邊念:“搖竹頭,不用愁;搖竹尾,年底養個大烏龜(生男娃之意)。”并各采竹葉插于頭上;有些地方(澄海、汕頭)則舉行賽大豬、賽大鴨、賽大鵝等賽會活動及夜間抬神出游的游神活動;有些地方則有登山習俗(如揭陽有登黃岐山之俗)。所有這些都是具有地方特色,十分有趣的事情。

      解放后,特別是近幾年來,潮汕元宵節中一些落后、愚昧、迷信、過時的活動已被歷史潮流所淘汰,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如猜謎、賞燈等則繼續保留和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規律。

      踩高蹺

      在吊喜燈期間潮汕流行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潮汕人在吊喜燈期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痹娙税拙右住段鳑黾俊吩娭袑Υ擞猩鷦拥拿枥L:“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有趣習俗。

      文檔

      吊喜燈習俗和傳說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推薦度:
      為你推薦
      資訊專欄
      熱門視頻
      相關推薦
      女兒節傳說習俗 豐年祭起源和五年祭 臘祭歷史祭祀活動 瑟賓節的由來  光棍節的歷史 朝鮮教師節的送禮習慣 父親節送父親什么禮物好 中秋節的傳說嫦娥奔月 春龍節特色的習俗  建黨節由來 韓國端午節習俗 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三月街 繞三靈白族節日傳統節日 羌民族傳統盛羌歷年 傳統民俗四月八浴佛節 傳統節日彝族插花節的由來和傳說 二月二傳統節日龍抬頭 小年傳統節日祭灶 瑤族祭祀祖先的盤王節 穆斯林古爾邦節習俗 皮里克節介紹 娛驢節起源和活動 筷子節來歷和歷史 頒金節簡介和起源 建軍節由來和簡介 二十四節氣秋分 整理內務正月初四 正月初七人勝節街頭看少年 中國最全的傳統節日 傳統正月十六走百病的特色 過年吃餃子的由來 中國各個民族的成人儀式 探源清江土家人傳統節日 伊始新春貼門神的習俗 回族嬰兒的誕生禮 姑姑節傳說起源和風俗 三月三節日歷史起源民俗習慣 陽朔漁火節的風俗 僳僳族澡塘節介紹 采花節傳說和簡介
      Top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