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易氏得姓之說,曾有春秋戰國時齊國易牙雍氏,或魏國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為姓等等說法。而易水自古屬燕國,齊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屬易水食采。顯然是荒謬無稽的牽附,均應予否定,經考證,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為姓,不一定有確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邏輯的,也有易氏家譜記載,易氏在殷商時為易氏部落,可作佐證,巳知最早的遠祖,是春秋楚惠王時的易甲。
湖北黃岡易氏,自宋理宗寶慶年間(1225-1227)遷自江西瑞昌。迄今子孫繁衍于鄂、豫、皖、贛、陜等省,成為鄂東大族之一。家譜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連續記載九世至晚唐優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記載更為完備。現存最早的譜序,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1)。其中云:“讀譜旁見先儒傳記”,且記有墳墓、遷徙,繁衍等資料,并有五世提頭的格式。完公與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幾近同時,故易氏譜實在歐、蘇體例之前。且易氏譜后續也俱特色,方志學家和家譜學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譜序(2),稱贊說:“獨所見易氏之譜,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譜為書,以史之一體,而寓有史之全體,杰然上踵馬遷,屹立于黃茅白韋中,自成風氣?!砸蛔逯?,辟門啟牖,上規國史,隱括國家史,用之社會史.俾族書開無限途徑,于世系有表,于瑩廟祀田遷徙有志有記,于族文獻有三祖傳為紀綱,又拓貨殖等傳所未備,而有孝友、忠義、文學、榮仕、高逸、方正、技勇、獨行、勇行、素封諸列傳,極綱羅之能事.又于諸史列女一目,析而為賢母節婦烈女三目,今之學者類該注意社會所構成,顧罕能提社會史之綱,以囊括吾民族之歷史者,當推易氏譜例,可以使天下郡縣諸族姓,均歸納于一族之社會,燦列于譜中.”由此可見易氏譜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而具特色,優于其它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