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從社會思潮考察民俗
從今年春節伊始,大報小報連篇累牘刊載猴年風俗的情景記憶猶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關于保護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決定在中國引起強烈的反響,一場規模盛大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也在去年啟動。與此相應的是,一個不起眼的民間繩結,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睞,贏得“中國結”的稱譽,走紅中國市場;唐裝的興起,使冷落數十年的中式服裝走出低谷;奧運會徽以甲骨文和印章的古風,組成現代最前沿的象征圖象;昔日原始的制陶工藝,如今成為時尚的陶吧;情人節送玫瑰花本是西方時尚,今年北京時興送香草,這香草對中國人似曾相識,因為從先秦《詩經》中就屢有所見。種種民俗景象的復蘇,說明已消逝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舊風遺俗,說不定又卷土重來。這來自民間的、傳媒的、市場的自發趨向,表明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風情,受到國內外民眾的熱情關注。
這種過往而復歸的社會現象,說明民俗性的風物比某些物質產品具有更為堅韌的傳承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舊民俗的重新活躍,受之于市場經濟的推動,這是無形的手。問題是,為什么這只手在新時期又托起舊民俗?而且樂此不疲,愈來愈加熱衷。
藝術中國
當然,時下流行的民俗產品已不是簡單的復舊。唐裝并不是50年前的舊模樣,變連袖為外接袖,更加符合人體剪裁;中國結,以前只用繩索簡單編織,現在配上元寶、花卉、圖像,有了復雜的組合,融入現代人的祝福;香草也不是《詩經》中的荑草、香椒,而是迷迭香、薰衣草;陶吧中的原始手工藝,從謀生的體力勞動變成現代游客的休閑活動,形式依舊,性質全非。這歷歷在目的民俗事象,似舊非舊,與原初形態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民俗的再現并不是原樣的復制,而是推陳出新,民俗要有生命力還要靠不斷地運作,融入現代人的意識和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