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封建傳統的徹底決裂,除了打倒孔家店,廢科舉,興學堂,廢除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等之外,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項革命,就是革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提倡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反映到婚禮上,就是實行“文明結婚”。所謂文明結婚,就是放棄老式婚禮中那些新娘披紅色蓋頭巾、坐花轎,拜天地等的儀式,改為西方的新娘披婚紗,新郎穿西裝(或變通穿中山裝、長袍馬褂)。這種西式的文明結婚是不徹底的,如西式的婚禮要到教堂舉行,接受牧師的證婚和洗禮等,中國人就無法采納。
日本則不同,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全盤學習西方,包括婚禮在內,但它納新不棄舊,兼收并蓄。西式的婚禮要在教堂舉行,接受牧師的證婚和洗禮,繼之以婚禮派對等。舉行畢,新郎脫下西裝,換上傳統禮服,新娘解除婚紗,換穿傳統的和服,所有的禮節,一概照傳統方式進行??梢苑隆耙粐鴥芍啤狈Q作“一禮兩制”,而且這兩套婚禮的舉行,還以老式的為隆重。日本納新不棄舊,當然不限于婚禮,其他方面都如此,不比中國,總是新舊勢不兩立,以致破壞了很多不該破壞的優良傳統,這里不好展開論述了。
中國的新老婚禮是勢不兩立的,要末采用新式婚禮,要末采用老式婚禮,沒有折衷的余地,由當事人自行選擇。開始時新式婚禮屬少數,后來逐漸取代了老式婚禮,但在偏僻的農村里,老式婚禮至今還有保留。
藝術中國
我的大哥是1920年代的師范畢業生,他在兒童時代讀的還是私塾,他正好處于“五四”潮流的沖擊下,接受新事物比較快,所以他到結婚時選擇新式婚禮,穿長袍,戴禮帽,新娘全身披婚紗服,拍了結婚照。那時選擇新式婚禮是有點驚世駭俗的味道,因為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還很頑強,所以大哥結婚以后,兩口子上街,還是大哥走在前,大嫂跟在后,兩人不敢并肩行走,更談不上手挽手走路了。那時就是上海人也看不慣西洋人男女手挽手走路,稱之為“吊膀子”,是一種蔑稱。
藝術中國
到我二哥結婚時,可能是父母親的思想不通,二哥的婚禮又恢復了老式婚禮,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坐筵”儀式在內。
所謂“坐筵”,是民間傳統婚禮中的核心部分,民間傳統婚禮的內容十分繁瑣細碎,用“繁文縟禮”形容最好不過。要說明坐筵,不得不全面扼要交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