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糕點業的特點十分突出,它吸取漢、滿、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萃,融匯南、北、葷、素、甜、咸之特點,形成了與其它地區所不同的“京味糕點”。
老北京人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及祭祖敬神、婚喪嫁娶、生辰壽日都離不開糕點;一些小康人家還把糕點當作早點和夜宵,或用來做招待客人的茶點。因此,北京的糕點鋪特別多,而且,除糕點鋪外,一些副食雜貨店也兼賣這些糕點。
今天,食品店賣糕點都是放在敝開的貨架子上和玻璃柜臺里,而舊日的糕點鋪則將糕點存在大木箱里。大木箱里存放糕點既保鮮又不易風干,所以,顧客無論何時去買,糕點總是新鮮的。除因是“前店后廠”的緣故外,大木箱的保存也“功不可沒”。
賣糕點講究“打包”,而不是今日裝在塑料袋里。糕點包先是由油紙包好,再用包裝草紙包一層,最后再加上一張該店的“門票”,方方正正的,甚是美觀大方。如果顧客買的多還可以裝在盒里,京人稱“餑餑匣子”。這種餑餑匣子是專為探親訪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