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三靈是云南省大理白族的傳統節日,會期為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共三天。節日期間,人山人海,在“三那繞南四繞北”中,歌舞不斷;晚上宿營田野,唱白族的大本曲,對歌到天亮;可謂狂歡通宵達旦。
繞三靈,又稱繞山靈、繞三林。白語叫“觀上覽”,意即“游逛園林”。三靈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佛都”崇圣寺。繞三靈主要是串游這三個寺廟。形成有四種傳說:一說在遠古時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繞密布的桑林,因此稱“繞桑林”。二說白王有個太子不見了,百姓繞著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來發展成繞三靈。三說由“祈雨”而起,派生出農家樂活動的“繞三靈”民俗盛會。四是紀念大理國王段思平的先祖段宗膀將軍。繞三靈始于何時?清《滇中瑣記》中有:
“大理有繞三靈會……相傳起源南沼,數千年不能禁止?!?/p>
實際,繞三靈的起源乃古社祭之遺風,系桑林之舞。節日里,白族人民穿上盛裝,青年男女更不會放棄這難得的機會。于是,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大理,列隊順蒼山之麓向北喜氣洋洋而行,一路上經過的山、水、樹林、,村寨、寺廟和宿夜地點是千年前就選定下來的,只要按照這個路線走就行了。每支隊伍由兩位老人領頭;隊伍邊走邊唱歌跳舞,吹奏樂器。第一天繞到五合峰下的慶洞莊的“神都”圣源寺,露宿在寺中、及寺廟周圍的草地和樹林中。第二天停留在洱海邊的“仙都”金奎寺。第三天到了終點站一“佛都”祟圣寺時,便到了分別的時光,人們相約來年再重逢。
領隊的兩位老者共扶一棵栓紅彩、扎紙花、掛葫蘆的柳樹枝引路,走一步拿柳樹枝觸地一下。這兩位男性老人(也有女性的),頭纏包頭或罩頭巾,手拿毛巾或牛尾巴,當柳枝觸地時,揮舞毛巾或牛尾巴跳起植樹舞。舞者的頭部或順勢而顧,或左右搖擺;身體或俯或仰,含胸、挺腹;腳單腿屈膝小跳,或雙腿屈膝顫動,瞬間靜時造型為屈膝盤腿或屈膝射燕;跳得熱情風趣。跳時還唱呢,一人主唱,一人打趣。老者的優美唱腔,動作詼諧,一掃長輩尊嚴,仿佛釀d年輕的時候。年青人看了士氣大振,歌聲更嘹亮、舞姿更瘋狂,繞三靈成了白族的狂歡節!跟在老者后面的有吹,嗩吶的、有彈三弦的,有搖著扇子唱歌對調的。而最壯觀的是霸王鞭和八角鼓的舞隊。繞三靈舞隊的主體,由霸王鞭和八角鼓對舞組成。霸王鞭用竹做成,長約1米,是4個節的空心竹,鞭頭有三組銅錢,尾端有二組。八角鼓以木條圍邊成八角或六角,一面繃羊皮,直徑約18公分,每片木條中間鑿約一寸長方孔,內裝銅錢二枚,用鐵釘固定。
活動時銅錢能碰擊發出響聲。舞時,女子持霸王鞭中端,男子手捏八角鼓的一角對舞;舞蹈中霸王鞭通過杵地腳踢的敲,以及擦身某些部位發出響聲;八角鼓在舞中以掌、肩擊鼓,嘭嘭有聲。雙方仰俯屈伸、輾轉反側,一時心對心、一時背靠背、一時腳勾腳,節奏鮮明而歡快,節拍由慢漸快,形成高潮,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繞三靈形成熱烈、歡快的氣氛。
從蒼山腳下到洱海邊,人如流水歌如潮。個個是歌手,人人是演員。邊游逛、邊歌舞,充滿狂歡氣氛。第二天經過、喜州街時,隊伍被手拉手的白族青年擋住,互相對調,表演霸王鞭和八角鼓舞,吹鎖吶、唱楊柳曲。過了一卡又一卡,卡卡都要唱都要跳,還可以走家串戶,把繞三靈推向了最高潮。
3天的繞三靈中,有兩晚要露宿。夜中,老人在簧火旁彈響三弦,唱起大本曲。青年男女則約上自己看中的人,到樹林深處對歌。不少青年男女在繞三靈中找到了知音,結成了伴侶,成了佳話美談。這下參加來年繞三靈的人更多,更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