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瓜子時如果吃到帶苦味的瓜子最好怎么做 嗑瓜子吃到苦的如何處理最佳
吐出后漱口。變苦的瓜子可能含有黃曲霉毒素,黃曲霉素確實也毒性很大。但苦籽也可能是被炒糊了或蟲蛀了;瓜子中含有40%——50%的脂肪,放久了其中脂肪被氧化也會產生苦味。所以偶爾吃到苦籽吐出后漱漱口,不必過于緊張。
什么是黃曲霉毒素?
1993年黃曲霉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黃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黃曲霉毒素b1最為多見。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上世紀60年代,在英國發生的十萬只火雞突發性死亡事件被確認與從巴西進口的花生粕有關。進一步的調研證明,這些花生粕被一種來自真菌的有毒物質污染,這些研究工作最終使人們發現了黃曲霉(aspergillus、flavus)產生的有毒代謝物質,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謝產物,特曲霉也能產生黃曲霉毒素,但產量較少。產生的黃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以及另外兩種代謝產物m1,m2。其中m1和m2是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的。b1,b2,g1,g2,m1和m2的在分子結構上十分接近。
黃曲霉的有些菌系能產生黃曲霉毒素,不僅能引起禽畜中毒致死,亦有致癌作用。
黃曲霉毒素的常見來源有哪些?
黃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在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經常發現黃曲霉毒素。一般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食品中黃曲霉毒素的檢出率比較高,在中國,產生黃曲霉毒素的產毒菌種主要為黃曲霉,1980年測定了從17個省糧食中分離的黃曲霉1660株,廣西地區的產毒黃曲霉最多,檢出率為58%、總的分布情況為:華中,華南,華北產毒株多,產毒量也大,東北,西北地區較少。
如何挑選好的瓜子?
1、看殼色。殼色根本分歧,有自然光澤,顆粒豐滿的質好;殼面混濁,或有麻花斑紋,瓢絲未漂凈以及晾曬不干者質次;外表有黑斑者,則已蛻變。黑色的西瓜子,應是邊緣黑,有的全黑或黑中帶紅。
2、看殼形。殼形豐滿、顆粒平均者優質;殼形癟瘦、顆粒不平均者質次;嫩子、白秕為劣品。
3、用指捏。用食指和拇指捏一顆瓜子,捏著有緊實感的,仁肉肥厚豐滿;指捏稍緊實的,仁肉普通;指捏殼癟的,仁肉瘦或是秕粒。
4、看干濕。用牙嗑瓜子易裂,聲脆,瓜子落地聲音實而響的,比擬干;用牙齒嗑不易開裂,聲輕或無聲者,瓜子比擬潮。
5、看瓜子仁。子仁肥厚、松脆、片大平均、色澤白凈者質優;白而萎,或中心帶紅,仁肉黃熟則質次或已蛻變。
6、用口嘗。有香甜味而不油膩者,質優;有哈喇味或呈霉味者已質變。
7、不要挑瓜殼太油膩、太光亮的瓜子。這類瓜子是經過人工加工的,在瓜子炒制過程中添加了化學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