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中醫食療養生原理
第二章:中醫飲食保健中葷素搭配要合理
第三章中醫羊肉的四大藥膳藥方
食療是中醫養生的一個獨特方面。 它通過食療的方法幫助人體治愈和預防疾病。 食療不僅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還可以保護人們的健康。 那么中醫的食療原則是什么呢?
中醫食療養生原理
“養生之道,莫過于食前。” 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強壯,延年益壽。 飲食不當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飲食對養生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醫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積累和總結了豐富的食療經驗,《內經》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補,五獸為益。漢代張仲景在《金匾略》中以養精之說說:有些對身體有害。 宜則益身,害則成病?!痹摃€收集了大量的飲食和飲食禁忌。后世甚至出版了大量有影響的食療著作,如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專著《千金方》,對食療作為治病有效方法之一進行了精彩論述;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700多種食物的性味趨向,指出了傳統食療學說“食之入同藥之治”。
食物對人體有滋補作用,能使氣血充足,為全身各組織器官提供營養,使五臟六腑充滿活力。 飲食還有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 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和體內陰陽的盛衰,給予適當的膳食營養。
飲食養生不是無限量的營養補充,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食物也是有偏的,因此要根據食物的特點靈活選擇,合理組合選擇相應的食物,以滿足人體健康的需要。 讓我們從以下四個原則入手,讓健康飲食真正落到實處。
整體原則
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系,人體的內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動態的平衡。 如果平衡被內外環境的變化或邪邪的干擾所破壞,則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氣候突變、驟然受寒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風寒感冒等。 - 應及時使用祛風食物,以維持和促進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穩定和平衡。
適應時代
食物攝入本身就是自然界對人體內部環境的直接干預,是維持人體外部環境相對統一的重要因素。 適當使用不同性狀的食物,可以使人體適應氣候變化,保持內環境穩定。 比如夏天多吃西瓜、綠豆,冬天多吃羊肉、狗肉,秋天多吃梨、百合等。
因地制宜
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但人們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差異很大,因此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也不盡相同。 使人體適應不同的地理條件,是提高食物功效的一個重要方面。 如東南沿海地區濕熱,宜食清淡去濕的食物; 西北高原地區寒冷干燥,宜食溫性散寒生津食物。
因地制宜
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況隨著年齡的變化和體質的不同而明顯不同。 人們根據不同的體質,有選擇地攝入食物,可以起到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作用。 比如小孩子身體嬌弱,陰陽未成熟。 宜選擇性味溫和、易消化、能健脾開胃的食物。 各部位功能低下,宜進食具有滋補作用的食物,忌食過寒過溫不易消化的食物。 個體差異導致食物選擇不同。 例如,由于體力消耗過大,男性要注意保護陽氣,多吃益氣助陽的食物; 而女性則有月經、懷孕、分娩、哺乳等特殊的生理功能。 夏季易傷血,宜食性涼、軟、補血之品。 陽虛者宜食溫補之品; 陰血不足者宜食滋陰補血之品; 易感冒者宜食補氣之品; 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種特性,調節和穩定人體的內環境,使其適應自然環境,以達到養生、治病、延年的目的。
辯證喂養原則
中醫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是動態變化的。 一種疾病根據病因、體質、年齡、氣候、地域或發育階段等因素,可表現為不同的證候。 證候要配食。 因此,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中醫食療養生,食物的選擇應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進行。 虛證宜用滋補品,實證宜用祛邪品,表證宜用散品,內證宜用品疏泄以溫中之品為主,內寒者宜用;內熱者以清泄之品。 辨證施食,調節機體臟腑功能,促進內環境平衡穩定,是中醫食療的重要特點。
歧視和保護原則
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在病理生理學上有其獨特的內在規律。 雖然證候在不同的人體、不同的階段表現不同,但疾病的本質仍然存在。 在治療中,要注意疾病的特點。 特別是還應根據病情給予食療。 如遺精宜食蓮子、芡實; 糖尿病宜食南瓜、山藥; 夜盲癥宜吃羊肝和豬肝。 食物中所含的物質成分往往決定了該食物對一種或幾種疾病具有特定的療效。 在食療實踐中,提高食療效果的關鍵是提高食療效果的關鍵。 掌握每種食物的性能特點,有針對性地使用,是保證療效的重要基礎。 辨證與辨病應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均衡飲食原則
均衡飲食就是盡量多吃多種食物,做到品種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避免偏食。 對某些食物上癮會導致身體缺乏某些營養素。 五谷雜糧、動物、蔬菜、水果在飲食中都應盡量占據適當的比例,以保證身體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偏食所引起的疾病屢見不鮮,如過食辛辣、溫熱的食物會引起口渴、咽干、腹痛、便秘等。 《素問·五臟成化論》指出:“咸食過多,則脈凝哭變色;苦食過多,則皮膚干燥,毛發拔出” ;吃多了辛味會肌肉緊張,爪子會枯萎;嘴唇外露,吃多了甜味會骨痛脫發。 食物雖然有滋補身體的作用,但由于其作用不同,偏食不僅達不到營養的效果,反而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中醫食療養生,危害健康,誘發疾病。
葷素合理搭配中醫保健
有些人喜歡吃葷菜,但又怕發胖。 有沒有辦法兩全其美? 葷菜和素菜一起煮,葷菜少吃,素菜更有營養。
從營養學的角度講,葷素搭配是相輔相成的,而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葷素搭配合理也能增強食療效果。
介紹幾位葷素“黃金搭檔”:
牛肉配土豆:牛肉營養價值高,能健脾胃。 冬天吃牛肉也可以暖胃,但是牛肉的粗纖維會刺激胃粘膜。 放點土豆護胃,土豆的營養也很好; 牛肉配芋頭,補中益氣,可通便秘。
羊肉配生姜:羊肉補血溫陽,生姜止痛祛風,二者相配。 生姜祛除羊肉的腥味,幫助羊肉發揮溫陽散寒的功效; 羊肉加山藥補血強身通便。 加入香菜開胃壯陽。
魚配豆腐:魚富含蛋氨酸,苯丙氨酸含量低,而豆腐恰恰相反。 兩者同食,可相得益彰。 豆腐含鈣較多。 它恰恰是利用魚肉中的維生素D,提高人體對鈣的吸收率。 ,適合老年人和孕婦。
雞肉配栗子:雞肉能增強人體的造血功能。 栗子重在健脾,有利于吸收雞肉的營養。 最好選擇老母雞湯燉栗子。
鴨肉配山藥:鴨肉可以補水、滋陰、清熱、止咳。 山藥具有較強的滋陰作用。 與鴨肉同食,可去膩潤肺。
豬肉配洋蔥:洋蔥可以促進脂肪代謝,降低血液粘稠度,減少吃高脂肪豬肉的副作用。 南瓜,降血糖; 加入豆芽菜,利尿消腫。
中醫養生補氣補虛的四味羊藥方
“羊肉能溫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補腎氣,益膽明目,治勞倦傷寒,五勞七傷?!?氣虛之人,不妨試試以下羊肉藥方。
附子燒羊肉
原料:羊肉0.5-1斤,熟附子片30-60克,甘草、當歸各10克,八角、桂皮、鹽、姜各適量
做法:將以上材料洗凈放入鍋中,加水用文火煮。
功效:適用于年老體弱怕冷、腰腿酸軟、夜尿頻數、尿頻易感冒、風寒咳嗽、咽痛等陽虛患者。 健康的人常吃它來保健和強身健體。
注意事項:發熱、咽喉腫痛、肝炎、風熱咳嗽、風熱感冒等患者不宜食用。
羊肉蘿卜湯
原料:羊肉500克、蘿卜500克、草果二個(去皮)、甘草3克、生姜5片
做法:將羊肉、蘿卜切塊,然后將各種材料一起放入鍋中煮湯,加少許鹽調味食用。
功效:具有補中健胃、補腎壯陽的作用。 適用于病后體虛、腰痛怕冷、食欲不振等癥狀。
參姜羊肉湯
原料:羊肉500克(切小塊),姜片25克,黃芪、黨參各30克,當歸20克
做法:將以上材料用紗布包好,同鍋內加水煮至熟,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功效:具有補氣養血,強身健體之功效。 適用于病后或產后氣血虛弱、營養不良、貧血、低熱多汗、手足冰冷等癥。
當歸姜汁羊肉湯
材料:羊肉250g(切塊)、當歸30g、生姜15g
做法:將以上材料用水煎至羊肉爛熟,去渣取汁。
功效:本方出自《金匱要略》。 用于脾胃虛寒,里急后重,腹痛脅痛,或氣血虧虛,中陽不足。 《辨證論治規范》同名方中加入黃芪,補虛力特別強。
注意事項:外感體熱者忌食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