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養生比治病更重要。 《黃帝內經》中提到,未治之病未治,未治之病就是這個意思。
古人所說的養生,主要是指“內養”,即從改善身體內環境入手,從日常飲食、五臟六腑、精氣神的調理入手中醫健康養生,提高機體免疫力,強化生命內源。
中醫可以概括為六個字:順、靜、修、固、緩、溫。
順
中醫提倡養生要順應季節,身體也要順應季節。
人體的變化符合四時的循環,所以飲食起居、衣食住行都要與時令相適應。 《黃帝內經》云:“隨天時,天時地利?!?這里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夏天到了,人們為了了解暑氣,總忍不住要吃一些冷食和冰凍飲品。 這時,應養成每天喝一杯姜茶的習慣,有助于化解生冷食物中的寒氣。
此外,對內臟的保養也應轉移到對心臟的保養上。 夏季常灸內關、公孫穴,以改善心功能。
安靜的
《黃帝內經》說:清靜虛虛,循真氣,神氣內守,永不生疾。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每一天都是充實的時間。 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是極其有害的。
人靜下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尤其是“氣”的消耗,達到身體“節能”,從而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心煩意亂時,不妨試試靜坐:在安靜適宜的環境中,微閉雙眼,深吸一口氣,然后慢慢呼氣,重復數次,讓放松的情緒擴散到全身各處。身體。 想象自己置身于愜意的自然環境中,海風拂面,鳥語花香……讓自己逐漸放松,消除精神疲勞。
建造
瑜伽、太極拳、艾灸、品茶、書法、音樂等都是中醫養生養心的有效方法。
通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讓自己融入這個世界,暫時忘記思緒和煩惱,讓身心感到舒暢、放松、自然,身心得到安寧。 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才能健康、快樂、長壽。
堅硬的
固精、固氣、固神。
固精:是護腎氣,命門為腎陽藏處,亦為命門之火。 一旦火力不足,身體就會出現腰膝酸軟、浮腫、男子陽痿、女子寒宮不孕等癥狀。常以艾灸溫腎補陽。
固氣:多曬太陽,補陽氣; 多做有氧運動,增加氧氣; 早睡而不是熬夜。
固腎:要調理喜、怒、思、悲、恐七情。 如果情緒控制得好,身體受到的傷害就會小一些。
減緩
慢養生一直是中醫提倡的養生方法,尤其是對于現代人來說更應該是慢一些。
首先,緩慢移動。 無論是起床還是鍛煉,都不要太心急。 如果動作過快,會導致身體供血延遲,出現持續的頭暈、心悸等現象。
第二,慢慢吃。 匆忙進食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引起腸胃疾病,導致人體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吸收不足,危害健康。
溫是中醫養生的要點。 身體暖和了,氣血才能暢通,人體就不容易生病。
現代女性“十之九寒”,體寒血瘀是百病之源,會引起經痛、關節痛、肥胖等諸多病癥。
學會暖身,多泡腳,經常艾灸大椎中醫健康養生,這個穴位是全身的交通要塞,人體十三經之氣與相繼的天經之氣匯合之處。 熱量融化了體內的冰,全身都會感到溫暖和放松。
生活處處保持健康。 保持良好的睡眠就是養生,早上吃早餐就是養生,工作時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養生。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保持身體健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