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破壞力的大小主要什么判斷
地震破壞力
地震破壞力大小取決于地震的震級、震源的深度以及距震中的距離。
在地震學中,震源是地震發生的起始位置,斷層開始破裂的地方,震源向上投影到地表即為震中。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又稱震源區或震源體。它是地震能量積聚和釋放的地方。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地震愈大,震級的數字也愈大,震級每差一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通常震級愈高,破壞就愈嚴重,但震源深淺也對破壞程度起關鍵作用。震源淺,影響面積會小些,但在受影響范圍內的強度就極大;震源深,影響面積會較大,但造成的破壞卻相對較少。一般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破壞力也就越大。如果人口密集區距離震中的距離越近,地震產生的破壞力也越強。這與一顆炸爆后,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
地震
破壞性地震介紹
破壞性地震是指發生地震級別較大,一般震級大于5級,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建筑物破壞或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建筑物破壞的地震災害。通常把小于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按破壞程度不同破壞性地震可分輕微破壞性地震(3.0級≤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