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破壞力等級
第一級,人們并未感覺到震動。
第二級,人在高樓才能感覺晃動。
第三級,在地面的室內能感覺到,懸掛對象也晃動。
第四級,連汽車也晃動,嚴重的話木墻或窗架會出現裂縫。
第五級,容器中的液體濺出,睡覺的人會被震醒,小物體會移位。
第六級,墻上掛的圖畫會掉下,家具移動,人們會因為害怕紛紛逃到屋外。
第七級,人會站立不穩,池塘出現水波。
第八級,磚石墻部分破裂倒塌,樹枝斷落。
第九級,是很嚴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現裂縫,小建筑物倒塌等等。
第十級,水庫出現裂縫、橋梁被破壞,鐵路扭曲等。
第十一級,地下水管及陰溝系統全被破壞。
第十二級,全面破壞,連巨石也震動移位。
注: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到。
地震破壞力介紹
地震的等級遞增時,它的破壞力就會成正比大幅度提升,5級以后的地震,每提高一級震級,破壞力增加30倍。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于30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于9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8.9級。震級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
地震破壞力是由地震等級來表示的,強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945年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
大地震中盡早盡快開展自救互救
在搶救生命的過程中,耽誤的時間越短,人們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因此應當不等不靠,盡早盡快地開展自救互救。震時被壓埋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自救原則包括:
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它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尋找和開辟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節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后遠”;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后難”;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后重”;如果有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找尋被壓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