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人都愛的卷餅,端午必吃!
農歷五月初五是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們麗水雖然不如別的地方排場和熱鬧,但卷餅是不會忘記吃的,艾枝和菖蒲也是不會忘記插的。五月天氣轉熱,蟲蟻滋生,細菌繁殖,人們容易染病,自然產生許多迷信的說法,為了避災迎祥,所以過去又有許多迷信活動。
卷餅需要很多菜!
麗水從前人家每到五月初一,就有道士送天師符來,貼在大廳上,據說可以避邪。也有和尚用紅黃白紙,上畫韋馱形象,送給人家,也說可以避邪。到了端午,除了龍泉至今還舉行的賽龍舟之外,舊時大戶人家還掛上鐘馗的畫像,用以驅鬼。又在床帳頂棚、墻壁旮旯、門楣窗旁插艾枝和菖蒲,叫做“艾枝旗、菖蒲劍”,用以鎮魔。又用雄黃末和黃酒,叫雄黃酒,據說可以祛病。還把酒涂在小兒額上,灑在墻間屋角,以避毒蟲。賣酒人家以及醫生,也把雄黃酒送給老主顧。更奇的是,端午日到城外采集藥草,用以制藥。也有人捉蟾蜍、收蜈蚣、斬蛇頭,用來合藥,說有特效。小兒還未出痘的人家,又在此日用水缸養蟾蜍五只或七只,過午以后,取來煎水洗浴,據說可令小兒痘毒減少。
包卷餅
還有人在身上佩帶避瘟丹,此丹用蒼術、白芷、大黃、蕓香等藥合成,可以解毒。尼姑也在此時活躍起來。她們用五色彩紙剪成蟾蜍、蜥蜴、蜘蛛,蛇蝎等毒蟲形狀,稱為五毒符,分送平日主顧,或貼于門楣,或放在床頭,據云可以驅逐邪魅。
驅蚊的艾枝和菖蒲
還有所謂長命縷或長壽線也是在此日系在小兒手臂上,男左女右,取其長命之意。
端午日的活動大都與避邪治蟲祛病有關。不過,近百年來,屢經戰亂,加上西洋文化東漸,許多舊俗逐步消失。到如今除了龍泉市的龍舟還保留之外,其他活動十之八九都成為歷史陳跡了。年輕人知道五月五吃粽子是悼念屈原外,對過端午幾乎沒了興趣。
還忘不了傳統的粽子
縉云縣漕頭這個地方,五月五端陽節卻與眾不同,他們六月十五過端陽。相傳,大巷山殿楊虎侯王之子楊回到天臺探母路過漕頭,恰逢妖魔作亂,驅逐妖魔除瘟神立下大功,漕頭村人感懷楊回功德,建廟于山巔。楊回歇息處,這日恰好是六月十五。漕頭村民均在此日擔米粽上山拜祭。山中一奇洞,是必經之道,不能立著走,只能斜仰身體,側著用手撐行,故上殿帶粽不多。生豬上殿用繩索懸下,方可宰殺。每次拜祀,均用一豬,每戶大米斤半,米粽一盆,酒菜自愿,集中殿內同吃。首事以長衫兩件,懸于竹竿插殿前以招楊回。漕頭村過端午另具風俗,別樹一幟,全國絕無僅有,連我們麗水人,恐怕也不一定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