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歷史上,中國人根據各種知識現象而自發形成過許多很有意義的節日,這些節日,不僅僅蘊涵著深刻的科學內涵,還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繁榮,作出過重大貢獻。
中國人應該逐步恢復自己的傳統節日習慣,這其中的文化、經濟等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
國農歷的現實意義
現在世界使用的所謂的“公歷”,是16世紀末期和17世紀初期,羅馬教皇格雷果里修訂了西方歷史上極其不精確的"儒略歷",而制定和頒布的“格雷果里歷法”。這個歷法最大的特點,是完全不考慮月亮周期在太陽年中的復合運動周期情況,而是按照人的主觀數學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為12個月,然后,為了調整每四年出現的一次太陽運作日和數學分段日上的差異情況,將一年主觀分成為1、3、5、7、8、10、12月為31日,4、6、9、11月為30日,2月為28日,2月為四年一次的調整日差日。特別是西歷為什么如此這般確定“一月一日”,幾乎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即使他們把基督圣誕日確立為歲首,也還是說的過去的。這就是說,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歷,也就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基本沒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學內涵,只有主觀數學分段意義。即使是現在西歷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盡管是借用的東方歷法中的七星象為一個朔望區間的天文理論,但是,其內涵已經被改動成為了基督教的禮拜時間序列了,與天文現象已毫無瓜葛。所以,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歷,盡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計算機時代的記數需要,其數學功能比起中國歷法可以180年一循環輪換的甲子記數年法的功能差了許多。今后,這樣的西元歷法會不會被改動修正和撤換,還有待于世界歷史本身去證明。
縱觀西歷中的各種節日,比如什么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萬圣節、斗牛節、愚人節等,都是主觀歷史文化的產物,屬于是一種人造的民俗節日,帶有很大的地方區域文化傳統性質。中國人去過這些外國節日,幾乎就是認同他們的文化傳統。當然,筆者并不反對中國人都不去過這些節日,只不過要指出,這些節日沒有什么科學內涵和豐富文化內涵,自然就缺乏了世界的通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