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賽會最早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周禮·夏司馬》就記載了這種性質的“大儺”活動。隨著歷史的演變,這種載歌載舞的祭祀禮儀,逐漸變化為迎神、敬香等不同主題、內容豐富的活動。
《洛陽伽藍記》中描繪了一幅長秋寺四月四日出一負佛像的白象場景:辟邪的獅子在前面開路,簇擁的隊伍中有吞刀吐火、彩童上索等表演,奇伎異服,文物成行。象停之處,觀者如堵……
此后的迎神賽會均按照這種模式繁衍,它的特色都是邊行進,邊表演,名為娛神而成會,實際上是集娛樂觀賞于一體的群眾性的文化聚會。這種文化聚會在明清達到了極盛。明代王稚登的《吳社編》,曾就迎神賽會作過綜述:
凡神所棲舍,具威儀、簫鼓、雜戲迎之曰會。優伶伎樂,粉墨綺縞,角抵魚龍之屬,繽紛陸離,靡不畢陳,香風花藹,迤邐日夕,翱翔去來,云屯鳥散,這是會的大概。
主其事的叫“會首”,荒隅小市的叫“助會”,神像過門,士女羅拜,是“接會”、“看會”。會行有數十名手搏者為前驅,這叫“打會”,接著,為“妝會”、“走會”、“舍會”,等等。
迎神賽會包羅萬象,雜劇有“虎牢關”、“游赤壁”、“水晶宮”、“采桑娘”等;神鬼有“觀世音”、“二郎神”、“鐘馗嫁妹”、“西竺取經”等;人物有伍子胥、宋公明、十八學士、十八諸侯等;技術有“傀儡”、“刀門”、“戲馬”、“走索”等;纏結有“藍關亭”、“五云亭”、“錦球門”、“秋千架”等;樂部有“得勝樂”、“清平調”、“雙合笙”、“歇拍鼓”等;珍異有“真珠帶”、“商金鞍”、“錯金兵仗”、“百斤沉香”等;散妝有“打圍場”、“平倭隊”、“斗蟋蟀”、“采芝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