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端午是端午節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習俗,在這一年新婚的夫婦會帶上一些美味的食品或者是比較貴重的禮品去拜訪親家母,在民間還有著“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的說法,,寓意端午節比春節還重要,是出嫁女會家,一家人相聚載歌載舞的好時候。
五月回娘家避災
在古代的時候,北方地區的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會給人帶來不幸,在東漢王充《論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太陽火氣,常為毒螫…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后隨陰陽觀念傳入,“惡”又指盛陽,如《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論衡》將五月“惡”的理解或歸之于“太陽”以及陰陽術數中“盛陽”,懼畏仲夏五月“太陽”、“盛陽”。出于對入夏以后自然與生態所產生的各種巨大變化,人們心理上有諸多的恐懼,從而產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諸多禁忌。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中提到北平有五月五日不汲泉水的禁忌,以避免井毒的侵害?!都尉嘎c志》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的時間
端午節是本土的吉日,歷史悠久,時間固定,以農歷的時間為準,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端午的習俗
端午節從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了豐富的習俗。主要的風俗習慣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打馬球、跳鐘馗、斗草等,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