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和賽龍舟,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端午節還有著躲端午的習俗,這個習俗是流行于北方一帶地區,有著特殊的意義,躲端午的習俗流傳已久,在宋代的時候能就已經形成了,后來被人們不斷的傳承著,成為了今天見到的樣子。
五月惡月回家避禍
躲端午的習俗在書籍上的記載是,剛結婚的女生或者是已經嫁了很久的女孩子回家躲避災禍,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捉癩蛤蟆
在國內的部分地區,有著端午節捉癩蛤蟆的習俗,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節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擠出拌入面粉搓成長條,晾干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里,將它掛在墻壁上,風干后就成了中藥,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據說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
起源于先秦時代
端午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有的端午節,而“躲端午”是指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北京地區,自農歷五月一日至五日,出嫁的女兒都可以回娘家探親。她們手臂系著彩色絲線、胸前戴著紅絨花,手巧的媳婦還編出五彩小粽子戴在身上祈福。陜西地區出嫁的女兒要帶過節禮給父母,而娘家回送的禮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涼帽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繡有蛤蟆的花裹肚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