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吃什么 寒食節的美食介紹
大麥粥
寒食節這天有吃冷食的飲食習俗。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準備食物,在《荊楚歲時記》記載這種食物是“大麥粥”。這是一種加了怡糖的大麥粥,或者是將大麥仁水解發酵產生一定比例的怡糖后再一起煮成的粥。陸魁《鄴中記》中說:“寒食三日作醋的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著作粥。”這種方法非常特別。“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麥以后,經冷卻而形成的凝膠狀的淀粉和蛋白質膠凍。然后把搗碎后的杏仁漿和進去,就成為半流動的粥。所以這個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為禁火,所以要隨和隨吃。
“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時分開儲存?!洱R民要術·醋酪》則較為詳細地說明了醋酪的制法:“與煮黑場同”,這種醋酪實際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后再連糖帶渣一起煮成粥,冷卻后即成醋酪?!洱R民要術》中還有一種“杏酪粥”。做法是先將杏仁去皮搗碎,加水過濾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麥仁,煮得極爛,不稀不稠,盛在瓦缽內冷卻,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類青玉”,能保存一個多月。
子推燕
山東膠東地區則有在清明這天蒸面燕的習俗。面燕,古代稱為“子推燕”,據說就是為紀念介之推而做的。棲霞的面燕,古樸自然;萊州的面燕,則精巧多樣,每個面燕都繪有五彩斑斕的彩畫,口中銜一小塊紅布條,使整個燕子顯得栩栩如生。人們往往以制作面燕水平的高低來作為評價一個婦女巧拙的標準。在榮成,清明這天各地都有捏面燕的習俗,是婦女們大顯身手的好時機,而對孩子們來說,清明更是個求之不得的節日。過去,由于一年之中吃白面的機會很少,而清明這天不但可以吃白面餑餑,而且母親們還會給每個孩子準備一個小斗兒。
寒具
一種耐貯存、適于冷食又酥香脆美的“寒具”在魏晉時出現,成為上層社會寒食節的節日美食。北魏賈思怨《齊民要術》對其制法作了介紹,其中說,“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和面”,然后油炸,是極為酥脆精美的食品?!洱R民要術》稱它“人口即碎,脆如凌雪”,所以有人將它取名為“撒子”。宋人莊季裕在《雞肋編》云:
“馓子,又名環餅,即古之寒具?!碧迫酥谱骱邥r還喜歡沾上一些黑芝麻,使之更香,并取名為“巨勝奴”,“巨勝”即黑芝麻。
巧巧飯
有些地方,姑娘們在寒食節這天要做“巧巧飯”,由于斷火的緣故,巧巧飯不能在家里,只能在村外做。姑娘們自由組合,三個一伙、五個一組地一起做。大家帶好湊起來的掛面、雞蛋、米面等以及相關炊具來到村外,有的拾柴,有的壘灶,然后便開始做巧巧飯。做好以后往鍋里扔一些用高粱秸等做成的女工用品,然后開始就餐。據說誰要是能吃到女工用品,誰就會心靈手巧。做飯的地點一般會選在小河邊,以便于取水,因此這一習俗又被稱為“做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