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春節日期經常變化
春節日期經常變化的原因如下:春節的日期是根據每年的冬至計算的。農歷規定,冬至必須在農歷11月。所以,冬至最早可能是農歷11月初一,最晚可能是11月三十。由于在公歷中,冬至一般是12月21日或12月22日,而冬至與春節之間最短相差30天,最長相差60天。所以,春節最早是1月20日,最晚是2月20日。
春節日期變化規律
因為春節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它與公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所以每年春節的公歷日期總是變化不定。弄清楚上邊說到的陰歷、陽歷、陰陽歷的區別以后,就會發現春節的公歷日期變化有三條規律可循。
1、如果上一年沒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提前十一天。
如1999年沒有閏月,故2000年的農歷春節(2月5日),比1999年的提前了11天(2月16日)。這是因為農歷沒有閏月時,一年的總日數為354天比公歷少11天。
2、如果上一年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推遲十九天。
如1982年農歷有閏月(閏4月),1983年春節在2月13日,比1982年春節(1月25日)推遲了19天。這是因為農歷有閏月時,一年的總日數比公歷多19天。
3、春節所在公歷日期為十九年重復一次。
如1981年的春節是在2月5日,19年后的2000年,春節也在2月5日。
歷法分類
一、陽歷
陽歷亦即太陽歷,其歷年為一個回歸年?,F時國際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和中國的干支歷(節氣歷)即屬于太陽歷這類。
陽歷的一年,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根據,與月亮圓缺無關。以地球上看一個太陽的起落為基本單位,稱為一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又因為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與太陽的距離遠近不同導致地球在各階段運行時,并不是勻速的,需要的時間也不同,所以大小月份也是不均勻分配的。
一個太陽年的時間長度大約為365.2422天,因為歷法必須是整數年,所以通過置閏的方式使歷法精確。具體來說就是平年的2月28天,閏年的2月多一天為29天,稱為閏月(非閏二月)。
平年365天,閏年366天,相當于把3個平年的0.24天集中到閏年中去,這樣長遠看來歷法才基本能跟實際回歸年的周期符合。
二、陰歷
陰歷是起源于夏代的一種歷法,所以又叫夏歷,也叫舊歷,陰歷是根據月亮的圓缺周期來定歷法的。它決定了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以月亮為標準,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測出農作的時間等等。
月相變化的周期是一個朔望月,月球圍著地球公轉一圈,產生一輪陰晴圓缺。當月亮在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陰暗的一面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陰歷每月的初一;當月亮繞繞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陰歷每月十五或十六。
三、農歷(陰陽歷)
陰歷每年354天,總日數比陽歷少11天,經過若干年之后,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暑的怪現象。這種日期與季節不對應,不利于農業生產。
為了協調這兩種歷法的矛盾,陰陽歷,每月日數與陰歷相同,但在年的總日數上,以設閏月來與陽歷中的年日數相接近。我國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陰陽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