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
1、道家養生學是研究人體生命的學問
道教養生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它以人類生命為調查研究對象,努力認識人類生命的本質,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以延長壽命、開發智力為主要研究目的。生命的新陳代謝過程、生命存在的奧秘等都成為道家養生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長期的實踐中,面對人體的“黑匣子”,道家養生師也按照中國醫學經典《內經》的記載,打開“黑匣子”進行解剖。
例如,朱提點的《內經論》(疑為宋代)就有人體“解剖學”的記載。然而道家養生專家卻發現,要了解人體生命的奧秘,一般不可能打開人體黑匣子進行觀察,而在煉制的過程中,根本不需要打開黑匣子。
為此,為了了解人體不可能或沒有必要打開的秘密,從外部控制人體生命的運動,道家養生不自覺地運用了現代控制論中的“黑匣子理論”。
探索人體黑匣子的秘密并控制其運動,必須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這樣,道家養生理論體系就在養生與哲學的互動中蓬勃發展。
一是以《周易神通氣》、《五極圖》、《五真篇》為代表,以重人重生命的養生觀、形神合一的生命理論、內在的生命雙修的修煉體系,逆修返本的仙道。建立了以理論為特色的養生體系。
道教養生學最突出的理論特色之一就是其重人、重健康的養生理念,這是道教養生學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
自先秦以來,中國文化就表現出不神性而重視人性的思想特征。
這種鮮明的思想傾向,造就了先秦文化思想的整體理性環境。正是這樣的文化思想環境孕育了道家養生學。
2、道家養生以道為本
先秦諸子中,除陰陽一族“惜人事而寵鬼神”外,其他人大多更注重人事而寵鬼神。孔子是中國思想家的領袖。他首先提出了人事的新道德內容,以取代宗教對鬼神的控制。他十分注重衣食住行與健康長壽的關系。他說:“人有三死,不是自己的命道家養生,而是自己的命?!睆哪阏煞虻拇采习阉米摺I眢w不適,飲食不當,勞逸過度,就會被疾病所殺……智者仁者治其身,動靜應正,喜怒應時,而這并不會損害他們的本性,即使獲得長命百歲,也不合適。 “永遠”,對“仁者長壽”的命題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繼他之后的墨子雖然被稱為“清鬼”,但他的本質仍然關注生命問題。
《墨子·景下》云:“無惡欲,則得失,說之為宜”。
按照《孔子書》中的解釋,這是為了反對儒家危害性命的三年喪制度。
《二經》云:“有損害而無害者,謂之余”。 《二經》解釋說:“若有損害,飽者除去多余的,就足夠了,而不會有傷害?!?/p>
《墨辭國》又說:“古人以食為食,足以益氣補虛,強身健腹?!边@就是注意飲食的方法。
《墨子·大丑》曰:“圣人憎病。”為了造福天下,莫氏家族也非常重視養生醫療。在哲學家中,老子是第一個明確揭示人的優越地位的人。
他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人類居于其中之一?!焙髞淼澜虒⒗献拥牡澜虒W說神秘化、宗教化,并融合儒家、墨家的思想觀點,形成并創立了道家養生學。
荀子對人的道德屬性的論述更為精辟。他說:“水和火有能量但沒有生命,草木有花朵但沒有知識,動物有知識但沒有意義,人類有能量、生命、知識和意義,所以他們是世界上最高貴的?!?/p>
也就是說,人類具有其他生物所沒有的特殊優勢,因此在宇宙中應該擁有崇高的地位。他主張“辯善之度,以之治氣養生,則彭祖修身,則揚名”。與堯、禹”。
周秦時期儒家所著的《禮韻》進一步把人視為天地之大德:“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交會,鬼神會會”。 ,以及五種元素的美麗。”
又曰:“人,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食、味、聲、色而生之人?!币簿褪钦f,心能知、能感,而人是世間萬物中的知覺者,故可稱為天地。心。人類是五行創造的萬物中最杰出的,所以可以稱為五行之巔。人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心是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
漢代學者基本繼承了這一傳統理論。例如,董仲舒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生于其,地養也,人造也。生于孝悌道家養生,地以食養也?!倍Y樂三者,同體,缺一不可”。
由此可見“人類是超越萬物的,是世界上最高貴的”。
正是這樣的思想文化環境,積淀了中國幾千年來重人倫重于宗教的心理結構。同時,也為針對人群的養生實踐提供了認知方法和思想基礎。這些思想后來被道教直接繼承并以此為基礎。作為其自己的宗教信條之一。
3、關注生命健康,樂生恨死
東漢道家經典《太平經》認為,生命中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屬于每個人一次。
書上說:“世間人人都會死,非同小可。一旦死了,就再也見不到天地日月,筋骨化為塵埃。死了就是死?!鄙谔斓亻g,人皆有命?!?/p>
因此,人應該熱愛自己的生命。 “最善良的人,就是那些總想享受生活,又渴又渴的人,這是他們最后能做的事?!被谶@樣的認識,強身健體、健康長壽就成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達到長壽呢? 《太平經》提出了“自愛自利”的思想:“人欲除惡遠離害,長壽,當保持自愛、自利”。愛和自我照顧,這樣他們就可以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養活自己。”
換句話說,只有通過自我保健和鍛煉,才能達到長壽的目的。應該承認,這是一個積極的醫療保健理念。它并不像宿命論者那樣將人的壽命的長短歸因于“命運”或“命運”。鬼神的力量也不同于悲觀主義者宣揚四行空,視身體為“臭皮囊”。
《太平經》云:“人命近在眼前,何必把心舉到天上去?自己不凈化,還凈化誰?不愛護自己,還愛誰?”如果你不成全,那你就別怪自己懷孕了,這又怪誰呢?這個觀點不怨天尤人的“人命”,與宿命論者、厭世論者的觀點相比,充滿了可貴的斗志。
這一信念也貫穿于與《太平經》同時期的其他幾部道教經典中。 《周易·沉同其》云:“引內養,黃老性,富德,返本歸源,貼近我心,不離我身,相執,能長久。” ”
《老子和商功章舉》云:“修身體內之道,愛氣養神,延年益壽,方法如是,則為真人?!?/p>
《老子香兒傳》云:“若不知長生之道,則肉身如尸。” “返璞歸真,唯愿長生不老?!币陨险撌?,均以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為首要目的。正是基于這種思想,古代醫療保健史上最鼓舞人心的口號誕生了:我的生命取決于我,而不是上帝。
這句口號最早出現在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黃柏》中。
文章引用《歸甲文》:“我命在我不在天,丹藥成金需億萬年”。
《西圣經》卷五《吾命二十六》也云:“老子曰:吾命由我,不屬天地,吾不見,吾聞,吾不可知,神無本源,自如”。吾與天地,一息而治,而存其根?!?/p>
早期道教養生專家提出的這句口號,是道家積極扭轉宇宙精神的體現,蘊含著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后來的道家養生書籍多次提及這一觀點,說明其在養生史上的巨大影響和深遠意義。宋元時期內丹派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這一思想。
北宋時期,張伯瑞首創了世界內丹術。他的丹法,充分體現了扭轉天地法則、主宰自然法則的積極精神。
他說:“修煉大藥有容易也有困難,我知道這取決于我和天?!彼M一步認為:“藥遇氣方能成象,道出自希意、自然,靈丹吞入胃中,方能知我?!泵\不是由天決定的。”他對丹藥成功很有信心,說道:“我知道我的生命將永遠長存,我的煩惱永遠不會浮現在腦海中?!?/p>
表現了他的宏大勇氣和堅定信念,也說明了道家內丹思想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重視現實。他們希望逃避現實,修煉身體,最終進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這些論述都體現了道家養生保健的一個鮮明的思想特征,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進取精神探索和追求人的健康長壽,獲得掌控自己生命自由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