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又稱養生、養生、養生等,是指對身體的保養。換句話說,養生是指按照生命發展規律,采取措施,維持機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一種健身長壽活動。中醫養生流派分為寧神、行體、固精、理氣、滋食、藥餌。保健的內容廣泛,方法也很多。基本的保健理念是調整飲食、精心起居、適寒溫、調喜怒。
1. 年齡與衰老
(一)天年
“年年”是我國古代一個關于人類壽命具有重大意義的命題。人的自然壽命稱為天年,即自然壽命。生命的年數,即有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稱為壽命。年齡(實足年齡,也稱為日歷年齡)通常被用作壽命的衡量標準。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個體的壽命有長有短,但大多數都不會超過最高限度。人類自然壽命的最高極限稱為壽命。一般來說,人類的最長壽命不超過120歲。 “壽百二十,古今同也”(《養生論》)。幾千年來,人類的壽命一直沒有重大突破。
生命歷程按年齡劃分:第一個出生的叫嬰兒,第一個語言的叫孩子,第一行的叫孩子,第一個學習的叫小孩,第二十的叫青年,第三十的叫青年。壯年,四十稱為壯年,五十(又稱半百)稱為中年。 、六十天壽、七十天壽、八十天壽、九十天壽、九十歲及以上長壽考試。
(2) 老化
1.衰老的概念:衰退、衰退、衰退。老,老,與“幼”相對。推而廣之,就是弱的意思養生方法,與“強”相反。衰老,即衰老、衰退的意思,是指機體各器官、組織、器官的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的過程。
衰老和老年不能劃等號。衰老是生命的一個動態過程,而老年是整個身體的一個年齡階段。
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老年時變老,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老年時變老。因此,有“老而有力”、“未老先衰”之說。 60歲以上的人被認為是“六十多歲”和“下等人”。歷代文獻對于老年開始的年齡界限,說法不一,但普遍認為是老年的起始年齡。根據新的年齡劃分標準,60-74歲為準老年或早老年,75-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
2. 衰老的機制
(1)陰陽失衡:生命的基礎是陰陽。陰陽是人類生命的基礎。 “陰陽之秘,神主也”、“陰陽平衡,生命平衡”。人體是一個陰陽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體。生命歷程就是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之間陰陽運動平衡的過程。陰陽的協調與平衡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如果陰陽失衡,人體就會受到各種邪氣的侵襲,導致疾病的發生和衰老。因此,掌握生命中陰陽運動規律,圍繞陰陽協調養生,達到平衡協調,是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養生養生理論的核心。中藥。中國傳統的健身技術和練習都體現了這一理念。傳統功法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收、動靜、開合、升降、放縮、進退八種方法。這八法完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和諧平衡的規律。又如太極拳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衡。每一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對互補的理論以及協調與平衡的理論??傊?,保持陰陽運動的平衡狀態是長壽的基礎。調整陰陽,使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協調,可以抗衰老。
(2)臟腑虛損: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的陰陽是人體陰陽的基礎,所以五臟是人體生命的基礎。五臟六腑強,則長壽之本;五臟虛弱,則衰老之本。
腎氣虛: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陰真陽蘊藏其中。是元氣生生不息之所,陰陽轉化之源,五臟六腑之根本。腎氣旺盛,元氣充足,陰平衡陽分泌,生化不息,精神強健。但當腎氣虛弱、元氣不足、陰虛陽耗、生化耗竭時,人體衰老就會加速。
脾胃虛寒:脾胃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為五臟之根本。人類以水和糧食為基礎。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都依賴于脾胃。如果脾胃虛弱,化生之源不足,氣血不足,元氣不足,身體就會衰弱、多病、早衰。故曰:脾胃為健康之本。調理脾胃是“養老關鍵”。
心虛:心藏神,主血。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的主宰,生命活動的主宰。 “主明,則下身安;用于養生,則長壽;主明不明,則十二臟腑有危;用于養生,將會是災難”(《素問·鈴蘭密碼》)。感覺輕松又愉快。氣血充足,身體就會強健,精力充沛,壽命就會延長。相反,“心臟跳動時,五臟六腑都會震動”。心虛則氣虛血低,體弱神疲,壽命過早減少。因此,歷代養生家都特別強調養心,認為養心是養生之本,是治療疾病的根本。
肝衰:肝主疏泄,理氣,藏血,形成血海。調氣出入,為天地之體所用,為百病之綱,為生死之根本。肝氣旺盛,氣機暢通。內臟內部相通,外部肌肉縱橫相通。肝為氣化之本,臟腑經絡的氣化,皆有賴于肝的氣化之助。肝為五臟之賊。隨著年齡的增長,肝氣日漸衰弱,肝血日漸不足,疏泄不利。性情會變,脈搏不齊,鬢角憔悴焦灼,肌肉會變成結核,這些都不會結束你的生命。
肺虛:肺主氣,主呼吸,為百經之根本。生命以氣為本,“人受天地之氣而化為生命”(《素問集氣一寶名集·元道》)。精氣不斷循環,升降有規律,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長壽的關鍵。如果肺氣虛弱,無法治愈,就會導致早衰、早亡。
(3)精氣竭:人體的“三寶”——精、氣、神,是養生的關鍵。精是生命活動的基礎。人體的四肢九竅、五臟六腑的活動,以及人體精神思維、意識的活動,都是以精氣為源泉和動力。精化為氣,氣生神,神主形。精是氣、形、神之本,也是健康長壽之本。故曰:“善于養生者,必珍惜精氣。精盛則氣強,氣強則神精,神精則精”。身體健康則少病,老則精神強。”(《雷精·養生課》) ”)。精氣彌足珍貴,飽滿而充實。固,但得之難,失之易,故存精為生命之本。
2. 保健基本原則
(一)順應自然
人類是由天地之氣而生,由四時法則所形成。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依賴自然而生存。它們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有關,與日月相對應。這種天人相應論,或者說天人合一論,是中醫師法自然、適時養生的理論基礎。順應自然養生包括適應四時和晝夜的早晚護理。將晝夜的變化與四個季節進行比較。所謂早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中午是秋天,半夜是冬天。白天為陽氣主,晚上為陰氣主。人類對四時、晝夜的陰陽變化也有反應。因此,日常生活必須順應晝夜四時的變化,動靜柔和,著裝得體,飲食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養陰的原則。冬天。
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是還具有社會屬性。人離開社會就無法生??存。人與外部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中醫認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人事,才能長久”。社會環境一方面提供人類所需的物質生活材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它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隨著醫學模式的變革,社會醫學和心身醫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日益顯示出關注社會因素和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性:社會因素可以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并影響人們的健康。因此,人們必須適應晝夜四時和社會因素的變化,采取相應的保健措施,才能健康長壽。故曰:“圣人養生,必須順應四時,適應寒暑,居安居所,調和喜怒,調陰陽,調剛柔?!眲t惡不至,則長壽”(《靈樞本神》)。
(2) 身體和精神雙重支持
形神合一,又稱形神合一、形神相依,是中醫的生命觀。形式是神的本質,神是形式的功能;形體是神的基礎,神是形體的主宰;沒有形式,神就無法生存;沒有神,形式就無法生存:只有形式與精神相結合,我們才能活出我們的日子;沒有神,形式就無法生存。因此,只有在養生中調養身心,才能保持健康長壽:所謂調養身心,就是不僅要注重身體的保養,還要注重養生保健。注重精神的保養,做到體強精神充沛,體神和諧。只有協調發展,才能保持健康長壽。中醫的養生方法有很多,但從本質上來說,一般來說,不過是“養心”和“養身”的兩端,也就是所謂的“養神于整體”。形狀”和“保留形狀和整個身體”。形式與精神并存。神為第一,精神負責形式的安全。神是生命的主宰,所以最好安靜內心,不要焦躁浪費。因此,中醫養生理念以調神為先,保持神氣正盛。通過靜心養神、四氣調心、蓄精養心、養性生心、練功氣功等,可以保持精神的寧靜,增強身心素質。健康,達到調心強體的統一。
形式是人類生命的基礎。上帝依賴于形式而存在。有形式才有生命。只有有了生命,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才會發生。形強則精神強;形強則精神強;形強則精神強。形衰則精神衰弱;形衰則精神衰弱。形體枯萎,精神就毀滅。身體的運行和衰弱,與精、氣、神的衰盛有關。中醫養生理論主張修身養性,勞作不倦,利用勞動、舞蹈、行走、引導、按摩等方式鍛煉身體,協調氣血,疏通經絡養生方法,暢通九大。通竅、防病、強身。 。
靜養心,動養身,動與靜相結合,剛與柔相輔相成,動與靜恰到好處。只有形神同養,動靜相容,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才有利于強身健體、防病治病。
(3)護精腎
護精護腎,是指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調節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壯,神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精是構成人體并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寶”。精生氣,氣生神,神主形。精為氣神之本,是健康長壽之本。精氣賦于大自然,受水谷滋養,藏于五臟之中。五臟平和,精氣得以滋養。五臟中,腎為先天,主藏精。所以,存精關鍵在于養腎精。中醫養生學強調禁欲以存精、充精,有利于身心健康。若縱欲,則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身體早衰。禁欲并不是指節制性欲,而是指有節制的性交。保養腎精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禁欲守精外,還有運動保健、指導補腎、按摩補腎、食療補腎、藥物保養等。
(4)調理脾胃,
脾胃為后天生命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一個人長壽的重要因素。 “地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健康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庇形妇突?,沒有胃就死。故養生以脾胃為先”(《凈岳全書·脾胃》)。如果脾胃強大,水谷精源充足,則精微之源充沛。氣充足,臟腑功能就強,脾胃是氣升降的樞紐。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中醫養生非常重視通過飲食調整、藥物調整、精神調整、針灸推拿、氣功調整、日常工作等來調理脾胃。休息等,達到健脾胃、調理后天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后天之本在脾。先天造成后天疾病,后天滋養先天。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補脾腎是培養正氣的目的,也是防止全身早衰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