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可分為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例如,天氣炎熱、劇烈運動時出汗大多是一種生理現象。
出汗過多最常見的病理原因有兩種:一是盜汗,夜間睡眠時不由自主地出現盜汗。另一種是自汗,發生在白天,不是由于勞動、穿厚衣服、受熱或輕微運動而大量出汗引起的。
自汗的主要原因是身體虛弱或患有嚴重疾病。中醫認為是“肺氣不足,衛陽虛弱”所致。治療應以“補肺益氣、固表滋陰”為原則??梢赃x擇服用補中益氣丸、生脈飲培土生金、補氣消汗,或者咀嚼西洋參、人參等,也可以選擇生脈散、玉屏風丸加減。
汗腺分泌與運動強度密切相關:一般規律是運動強度越大,出汗量也越大。因為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肌肉活動也變得更加劇烈,產生熱量。為了維持正常的體溫,人體必須增加出汗量來散發多余的熱量。因此,運動強度越大,出汗量必然會增加。 。
出汗量首先與個體差異有關:眾所周知,汗液來自于汗腺的分泌,而且汗腺的數量極其多。汗腺有數百萬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小汗腺,廣泛分布于全身皮下,平均每平方厘米約300個,總數約2.3個。全身萬萬。當運動或外界環境溫度升高時,人體主要依靠這個汗腺來排出汗液。生理學家將這種出汗稱為溫汗。另一種是頂泌汗腺,分布在腋窩、乳頭、外陰等部位的皮下。當人受到驚嚇、興奮或羞辱時,該腺體主要產生汗液。生理學家將這種出汗稱為神經性出汗。生理研究發現,小腺體和大腺體的數量不僅存在性別差異,而且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同等條件下,有的人出汗多,有的人出汗少。此外,個體差異還體現在體液的多少上。有些人體內液體較多,運動時出汗較多;有些人體內的液體較少,運動時出汗也較少。體液的多少往往取決于體內脂肪的含量。由于脂肪組織含水量較少,肥胖者的體液比瘦人少。肥胖者雖然運動時出汗較多,但耐受水分流失的能力卻相對較差。也就是說,如果運動時間不長,肥胖者就會因水鹽代謝失衡而出現過早疲勞。運動前是否喝水也會影響體液。如果運動前大量喝水,由于體液的增加,出汗量也會增加。
因此,出汗量因人而異,不必擔心。
運動時出汗多是正?,F象
出汗是人體預防因環境溫度升高而引起體溫過高問題的一種方式。人體皮膚下的汗腺分泌體液蒸發,帶走體內多余的溫度,從而維持正常的體溫。
夏季氣溫高,影響人體內外體溫。當溫度過高時,器官容易出現水腫,從而危及生命。因此,在夏季,人體會分泌大量的體液來維持正常的體溫。有的人出汗多,有的人出汗少,這與很多原因有關。比如肥胖。身體脂肪就像一塊用來保暖的海綿。它具有很強的絕緣作用。人體因運動也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運動很少出汗,而體內的脂肪阻礙了這些熱量的散發。為了盡快散熱,身體會大量出汗來散熱。瘦人沒必要這么做。
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缺鈣。很多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大量氯化鈉,出汗多時要補充鹽,但出汗后要補充鈣。
據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有1毫克當量的鈣。正常情況下,每天僅從汗液中流失15毫克鈣。然而,夏季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每小時會因出汗而損失100毫克以上的鈣。毫克或更多。這個量幾乎占鈣排泄總量的30%。很容易導致低鈣血癥,表現為患者手腳抽筋、肌肉抽搐。長期缺鈣會導致成年人出現佝僂病、容易骨折、經常腰背酸痛。腿痛。
為了防止出汗后出現低鈣血癥,在高溫下工作的人在生活中應攝入足夠的鈣。富含鈣的食物包括牛奶、乳制品、綠葉蔬菜、魚類、海鮮等食物。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魚肝油、動物肝臟、蛋黃等。增加陽光照射也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
總之,夏季多運動,增強體質運動很少出汗,就可以避免體質虛弱、出汗過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