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21世紀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 據聯合國預測,1990年至2020年世界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為2.5%,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從1995年的6.6%上升到2020年的9.3%。 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下降速度和比重均超過世界水平。 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養生,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67億,約占世界老年人口(6.98億人)的24%。 也就是說,全球每4個老人中就有1個是中國老人。
在通常的思維下,人們總是將衰老與殘疾、癌癥聯系在一起,而衰老又往往與社會負擔的減輕聯系在一起。 雖然,那是對老年人的隔閡和偏見,源于年齡的刻板印象和代際關系的緊張。 這種認識,不僅年輕人有,老年人自己也有。 當然,年齡只是每個人生命歷程的記錄和象征。 尤其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進入老年并不一定意味著記憶力下降、智力下降、依賴他人。 相當多的研究也表明,工作績效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扛起抗擊新冠“疫”大旗的鐘南山,主演《雪落》的行為藝術家朱錫娟,勇敢與黑店作斗爭的職業健康專家王艷蘭,都實現了80多歲事業輝煌,可見離職只是一個人職場旅途中的一個落腳點。 人們在退休后仍然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追求事業上的成功。 因此,對待衰老的態度很重要。 有人開玩笑說:“別老說自己老了,說起來真的老了?!?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年齡是一個人一生歷史的記錄和標志。 我們用它來將人們分成不同的組。 不同年齡階段有各自的身體機能、社會角色和心理狀態特征。 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目標3呼吁“使所有年齡段的人都過上健康的生活并促進他們的福祉”。 人到老時,應客觀看待自己身體機能、社會角色和心理狀態的變化,針對自己的身心變化采取適當的保健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享受生活.
一年之中,隨著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個季節的氣候變化,萬物呈現出春生、夏生、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人類也不例外。 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老年人養生,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和脾胃的運行與四季變化密切相關。 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和癌癥的預后都有很大的影響。 應對自然氣候變化的針對性醫療保健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推崇。
本書擬從“認識自己”入手,引導老年人重新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態、生理變化、社會角色變化和心理特征變化。 我們將以四時變化為主線,結合季節特點和老年人防病保健需求,從飲食起居、防病保健等方面入手,用易...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介紹了老年人保健的知識和技能。 指導老年朋友通過簡單易行的方法有效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未必盡如人意。 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魏敏琪周麗娜
2020年3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