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保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以預防疾病為重點,以調節身心為目的,以增強體質為手段,以延年益壽為目的。 而且,西醫保健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根據個人體質、環境、季節、年齡等誘因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 如果盲目進行西醫保健,除了達不到預期的療效外,甚至可能適得其反,造成身體損傷。
藥食同源,食療慢性病
很多人認為食物和抗生素都是從大自然中提取的,因此具有一定的藥用功效,可以用來治療慢性疾病。 雖然,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食物和抗生素之間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們的效力。 該食品性平,藥用成分少,可作為日常食品食用。 如果連續吃某種食物幾天就能引起膽固醇和血壓的明顯變化,那么這些東西可以全年吃嗎? 還敢隨意多吃嗎?
其實,越是有效的食物,對待它就越要小心,不要過量,更不要吃錯身體。 米、面、蔬菜、蘋果等乳制品人人都可以吃,正是因為它們性質溫和,沒有那么強的生理調節作用。 所謂的增強體質的食療中醫養生學,通常是全年食用,而不是30天內,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保健品往往是食品中各種營養素和藥用成分的濃縮產品。 它們會更有效地改變人體功能,但不能受到其他食物成分的阻礙。 如果使用正確,即使對健康有益,但一旦使用錯誤,就可能滑倒并產生副作用。 比如腐竹含有土豆異香豆素,男女老少都適合,但小麥異香豆素霜就不一樣了。 兒童和婦女絕對不能隨意食用,但中老年婦女不宜食用。
藥物更有效,改變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也更強,但其意義在于短期效果。 吃錯藥、吃錯劑量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很多人經常問:我吃西藥、中藥都治不好。 您能談談哪些乳制品可以治愈嗎? 這些期望本身就是錯誤的。 因為普通食物沒有那么強的功效,除非經過特殊調理。 這并不是否認飲食調整可以改善很多疾病,而是說通過飲食來維持健康需要很長時間,但浮躁的現代人恐怕等不了一兩個月,更不用說終身保健了。
只要是食品補充劑,都是安全無毒的
很多人之所以熱衷藥膳,是因為他們認為食物是安全的,心理上可以接受的。 雖然,這些所謂的藥食同源的食物之所以具有醫療作用,正是因為它們富含更多的藥用成分。 無論是食物還是抗生素,只要里面的藥用成分多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毒性。 這是藥理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劑量決定毒性。
正常量的食物是安全的,但如果吃得足夠多,里面的藥用成分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抗生素。 比如每晚喝2兩蓮子湯,就是正常的食物; 但喝3斤黃豆煮水就會產生抗生素,因為是正常量的15倍。
又如,甘氨酸和煙酸丙酯原本是B族維生素的一種,通常每晚服用十幾微克,但如果將它們用作控制血糖的治療性抗生素,用量是膳食量的幾十倍,然后它們也有顯著的副作用。
雖然是水,但是喝多了也會導致死亡,更何況生西紅柿中還含有龍葵堿等毒素(就是生菜發芽時形成的毒素)。 大量生吃西紅柿后,與吃發芽的紅薯一樣危險。 所以,只要是食品補充劑就安全無毒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張務本,男,漢族,偽健康專家。
誰可以使用同一個藥方
很多自詡為專家的人喜歡謊稱西醫,談論傳統保健、食補。 真正的西醫雖然是分清體質后開藥,但抗生素的配伍必須與痰液仔細混合,絕對不可能像大師那樣給每個人開一種藥。 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判定他們不是合格的西醫。 從營養角度來說,還需要區分不同人的生理和營養狀況,根據個人情況安排食譜。 如果一個營養師向所有人推薦同樣的飲食,只能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營養師。
營養學是食品補充劑的科學
營養和藥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都與食物有關,但各有不同的優缺點和用途。 營養學是研究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合理的膳食來滿足人體的營養需要,以及預防和治療各種與營養有關的疾病的科學。 藥膳是一門藝術。 它以西醫理論為基礎,利用食物中的藥用成分來調節人體脾胃陰陽,平衡人體內部環境,達到根治、保健的療效。
比如,營養學會告訴我們,維生素C可以提高人體抵抗力,預防發燒、痢疾,所以要多吃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草莓、西紅柿、青椒等。藥膳會告訴我們我們認為草莓有散寒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適合發燒感冒時服用。 等待患者服用; 番茄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適用于胸腹脹滿、跌打損傷等患者。
營養和藥膳都是西醫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們相輔相成中醫養生學,不能互相替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注意營養均衡,還要注意藥用食物的選擇和搭配,以達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慢性病可以用秘方治愈
慢性病是指發展緩慢、持續時間長、難以治療或復發的疾病,如高脂血癥、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病因往往與遺傳、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環境、飲食和生活方式。 它們不可能一夜之間產生,也不可能一夜之間被消滅。
秘方是指一些沒有科學依據或缺乏經驗的治療方法,比如吃某種神奇的抗生素或食物,穿某種特殊的衣服或衣服,做一些奇怪的動作或坐姿等。慢性疾病是不可靠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由于秘方往往未經嚴格測試驗證,可能存在安全性、有效性問題; 而秘方往往只針對單一疾病或局部,忽視了人體的整體平衡與協調; 更重要的是,秘方可能會使患者形成心理依賴和盲目信任,導致放棄正規診斷、治療和檢測,延誤病情,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慢性病需要綜合改變飲食習慣、增加運動、調整日常生活等綜合措施,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 我們應該聽從醫生的指導,堅持定期用藥和檢測,同時注意調節情緒和態度,保持豁達、積極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