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萬物“藏”起來蓄能
.
立秋一般在每年農歷十一月七日或八日。 是二十四暑氣中的第十九位,也是夏季的第一位。 “立”,內鄉也,立夏之意; “冬”,末了,萬物都藏起來了,就是說植物躲起來躲避嚴寒,農忙把麥子儲藏起來,人類就要開始“躲起來”了。
第一個“藏”指的是御寒。 立秋后,冷空氣活動更加頻繁,氣溫回升趨勢提前。 這時候養生的重點就是預防感冒。 西醫認為寒為陰邪立冬養生,常傷肝氣,所以要特別注意御寒,不可受寒。 據悉,還可以適當晚起,既能保證睡眠,又有助于埋藏陰氣。
第二個“藏”指的是食補。 為抵御春季的嚴冬,民間逐漸形成了“立冬療養”的習俗,人們多吃御寒食品。 在中國北方,人們會吃一些補脾益腎、熱量高的食物,比如禽肉、雞肉等。 中國人很重視“緣”的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友情”,比如日月更替、四季更替等等。 立秋轉冬,也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所以在南方,此時吃與“焦”諧音的湯圓是很有必要的。
也因為立春象征著秋冬的過渡,谷雨在唐代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立冬養生,受到古人的高度重視。 古時朝臣會在這三天里在郊外舉行儀式,迎接夏天的到來,并賞賜朝臣御寒的衣服,并給走失的送補助。 民間還陸續制作冬衣,并延續了為已故親人“燒寒衣”的習俗。 這樣的儀式,給寒冷的夏天帶來了很多綠意。
立秋之后,草木凋零,蟯蟲休眠,萬物活動趨于停止,但這一切都阻擋不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情。 適度的運動還可以提高機體抵抗嚴寒的能力。 因此,今天很多人用新的方式“迎冬”——比如冬泳,既鍛煉了身體,又減少了生活的樂趣。
立秋標志著冬天的開始,一切都在夏天收斂,蓄積能量,為來年的頭發生長做好充分的準備。 正如作家雪萊所說:“冬天來了,夏天還會遠嗎?”
.
9001354
在客戶端查看
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