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除了氣候特點還有人文特點,那么二十四節氣清明的人文特點是什么呢?想知道有關清明的節氣介紹?,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人文特點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關清明的節氣介紹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氣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
清明時期,飲食方面,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適合吃冷食的。清明時節飲食宜溫,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時令蔬菜。另外,清明節氣中,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
清明
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
清明節氣中,不宜進食筍、雞等?!皠语L升陽性發物”指易引動肝風,易升氣升陽的發物,發物會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發物”有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起居養生
此節氣盡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在家坐臥太久。中醫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情,經常出去到森林、河邊散步,多呼吸新鮮空氣,并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
另外,在這個節氣衣著要適當,預防感冒。如果家里居室裝飾,應該避免有毒材料,要經常通風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