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稱呼,不管是哪個民族都極其講究禮儀,并且相當好客。就柯爾克孜族人民來講,每當有客人來臨是他們在招待客人時都會用上自家最上等的食品來招待他們。那么,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納仁”是柯爾克孜族招待客人最上等的食品。先宰羊煮肉,肉熟后用小刀切成肉絲,之后將細面條與之攪拌,并放入適量的洋蔥、胡椒粉和鹽,即可食用。在嚴寒的冬天,納仁的主要用料是索古姆(熏肉)。在晚秋季節,制作索古姆,還有將肥肉和碎肉塞進馬的腸子和肚子,放入調味佐料,做成喀孜(熏馬腸)、喀爾塔(香腸)。
柯爾克孜人進食時,面前鋪一塊餐布,不論多少人皆圍在餐布周圍,盤腿而坐,共同進餐。人們說柯爾克孜人的氈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豐盛和待客之熱情。
柯爾克孜族不僅是一個好客的民族,而且是一個很講究禮儀的民族,他們給尊貴的客人吃烤全羊??聽柨俗稳擞袠O為講究的飲食方法與禮儀。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柯爾克孜人聚居的克亞孜部落,有位叫闊里巧克的老人,他在部落里大力提倡對遠方的來客、親戚朋友和左鄰右舍要講究文明禮貌,待人要誠心誠意。所以克亞孜部落的居民,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上都很有禮貌。遠近部落的人,都稱這個地方為“禮儀之鄉”,尊闊里巧克老人為最賢明的“比”(即首領)。
在離克亞孜部落不遠的地方,有個汗國的汗王,他對這個小小的部落居然有如此大的好名聲,一個小小的部落頭人有如此高的威望,很不服氣。
按照汗王的吩咐,闊里巧克比被請進了汗宮。仆人為闊里巧克比安排了住處,每天三頓茶水招待,就是不端食物。闊里巧克比出于禮貌,雖然饑腸轆轆,也不便張口,他要看看這個汗王究竟耍的什么花招。
一直等到第四天,當闊里巧克比掙扎著做完祈禱后,只見仆人用三尺長二尺寬的大木盤,端來了一只香氣四溢的燉全羊送到他面前就出去了。闊里巧克比首先洗了手,并做了感謝主人厚意的祝愿后,拿出隨身帶的小刀,慢慢割下羊頭,吃了半邊,雙手擺在對面的盤邊上。他接著拿起前腿吃了幾口,又雙手把前腿擺在對面的盤內,然后割了一塊羊尾油,又割了兩片肝子,把羊尾巴油夾在中間吃了下去。這時闊里巧克比才拿起羊的其他部分的肉大嚼大吃起來。等到闊里巧克比吃完肉凈手后,事先安排窺視他吃肉的仆人,把吃肉經過詳細地稟報給汗王。
闊里巧克比雖然餓了四天,還沒有失去做客人的風度,使汗王很佩服。但他不理解為什么闊里巧克要先吃羊頭而又不吃完,吃前腿也剩下一半,吃羊肝夾羊尾油。汗王百思不得其解,他召來群臣也無法解開這個謎。汗王決定親自去問問闊里巧克。他走進帳篷,向闊里巧克問安并坐在他對面。
您可能還喜歡:
苗族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動聽的苗族音樂文化
苗族巫文化你知道嗎?
你所不知道的苗族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