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地震發生時,大家先不要慌,要保持視野的開闊性,這樣好方便在第一時間行動。在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避震方法,那么,大家知道高層樓房如何避震?高層樓房要怎么避震?我國的強震活動有什么特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層樓房如何避震
住高層樓房避震,可根據建筑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絡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采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墻的位置有利于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墻為薄板墻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鉆進柜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鉆進去后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于被救;躺臥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我國的強震活動有什么特點?
我國的地震活動十分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他各?。ㄗ灾螀^、直轄市)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震,其中18個?。ㄗ灾螀^、直轄市)均發生過7級以上大震,約占全國?。ㄗ灾螀^、直轄市)的60%。臺灣地區是我國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1900~1988年全國發生的548次6級以上地震中,臺灣地區為211次,占38.5%。我國大陸地區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華北地區,而東北、華東、華南等地區分布較少。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地震是淺源地震,東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內,西部地區則在50千米~60千米之內;而中源地震則分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爾地區(100千米~160千米)和臺灣附近(最深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少,只發生在吉林、黑龍江東部的邊境地區。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發生8級以上地震3次;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發生約0.7次;6級以上地震194次,平均每年發生近4次。與近100年的活動水平(大于等于7級的年均值為0.66次,大于等于6級的年均值為3.6次)相比較,建國后的強震活動水平高于前50年的活動水平。
地震發生
另外,我國強震分布顯示了西多東少的突出差異。我國大陸地區,絕大多數強震主要分布在東經107度以西的我國西部廣大地區,而東部地區則很少。據統計,1949~1981年間發生的27次7級以上地震中,西部約為20次,占74%,東部只有7次,占26%;而6級地震,東部占的比例則更小。在1895~1985年間,我國大陸地區發生的全部7級以上地震中,西部占87%,其應變釋放能量占90.8%。
我國的地震活動具有分布廣的特點,6級以上地震幾乎遍布全國。然而,地震活動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其活動水平也有較大差異。據統計分析,在全國各?。ㄗ灾螀^、直轄市)中,活動水平最高的是臺灣地區,7級以上地震發生率占全國總數的40%以上,6級以上地震發生率占全國總數的53%以上;在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發生6級以上地震次數大于5次的還有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河北等,以上七個?。ㄗ灾螀^)集中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絕大多數強震,其中6級以上地震占90%以上,7級以上地震占87%以上。
以上情況充分說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地震活動雖然分布較廣,但是呈現明顯的西多、東少,分布極不均勻的特點。這種分布特征為地震工作布局和確定監測預報及預防工作的重點地區提供了重要事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