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綜述
一、陰歷、陽歷、陰陽合歷
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自己怎樣才能記住,向別人怎樣才能表達清楚以至準確地記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都須要有一種固定的方法,這就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問題。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循環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循環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循環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循環一次(朔望月)大約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節循環一次(回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這些標準,改以太陽,月亮在天球的恒星背景中的方位為標準,則在天文學上還有恒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恒星年(比回歸年長一點)。其他還有近點月、交點月等,這里就不去講它們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循環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于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志開始等多種計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于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于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十二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么辦?
正是由于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干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歷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歷、陽歷、陰陽合歷。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歷,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系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歷法叫做“太陰歷”,簡稱為陰歷。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于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周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歷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歷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歷是伊斯蘭歷里用于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于用于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歷”。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于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系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所構成的年叫做“回歸年?!币簿褪翘枏淖罡叩阶畹停購淖畹突氐阶罡叩闹芷?,它在天文學上嚴格的定義是:“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根據長期天文觀測的結果,知道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制定歷法時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必須牢牢記住的粗略地可以記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歷算家們所得到的數據不是一下子就達到這樣的精確程度,總是隨著歷法的發展,逐步向精確靠近的。
由此可見,回歸年比太陰年(即伊斯蘭教的陰歷年)兩者相差十一天,經過十六、七年就會積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說冬天與夏天要顛倒過來。純粹的陰歷是不設置閏月的,而藏歷與農歷都有閏月,雖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閏月的年份則為384天,因此不能說農歷是陰歷,藏歷也不是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二、夏歷、農歷與舊歷
先說“夏歷”這個名稱的來源。漢族早在兩千四、五百年之前就開始使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紀月的辦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個月為子月,其次月為丑月、又次月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個月為亥月。以子月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余類推。有的史書上記載說:夏代建寅、殷商建丑,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漢朝初年仍建亥,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復夏正建寅。其后各朝各代,雖然歷法多次改換,而建寅這一點始終未變(除去武則天采用周正的很短的幾年)。從采用建寅這一點上說,從漢朝的太初歷到清朝的時憲歷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稱為夏歷,但不是說歷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這樣,“夏歷”就成了歷法中的一個類名,而不是某一種歷法的專名了。
至于“舊歷”是公元1911年以后才使用的名詞。辛亥革命以后政府宣布采用公歷的紀月紀日方法,相對于這種新的方法而言,人們就把清朝時所用的“時憲歷”叫做舊歷。
“農歷”這個名稱的來源。我國自古以來對傳統歷法的稱呼五花八門,大致有;黃歷、皇歷、中歷、舊歷、古歷、陰歷、夏歷、農歷等等。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也沒有統一。六十年代中葉,一場史無前例的文革從大破“四舊”開始,黃歷、皇歷等自然屬于必破對象,“農歷”應運而生——屬于大辦農業的產物,意思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歷書。
但是,數千年來,指導農業生產的是二十四節氣,而二十四節氣屬于陽歷性質,如果把陽歷稱之為農歷還比較恰當,而把包括陰歷在內的傳統歷法稱之為農歷,那就很不科學了。
本人在網站欄目中很難解說“農歷”一詞,一時說農歷注重月亮,屬于陰歷;一時又說二十四節氣屬于陽歷,繞來繞去,總也說不清楚,后來我只好用陰陽合歷來說明,有點把農歷作為陰陽合歷看待的意思。(對“農歷”稱謂的改革建議)
三、陽歷與公歷
什么是陽歷呢?它以太陽的視運動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為基礎的,因此叫做太陽歷,簡稱為陽歷。它的每一個歷年都近似于回歸年,每一個歷年中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點永遠在3月21或22日,不會有大的出入。由于一個回歸年的十二等分約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個朔望月,所以陽歷把一年也分為十二個月,實際上陽歷里所謂的“月”,只是個與朔望月無關的空名而已,與月亮圓缺的變化周期根本沒有什么關系。根據陽歷的日期,我們無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據陽歷的月份卻可比陰陽合歷更準確地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現在世界各國的公歷就是陽歷的一種,所以把我們所說的公歷叫做陽歷不能算錯。不過要知道陽歷是個類名,不是專名,不能反回來說陽歷就是公歷。因為古埃及也用過太陽歷,古羅馬的儒略(Julian)歷和格里高(Gregorian)歷也都是陽歷。格里高歷(或稱格里歷)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歷。“公歷”是我國人給起的名字,《漢英詞典》上沒有與之相應的英語詞,只有“格里歷”。公歷里雖然沒有二十四節的名稱,可是二十四節在陽歷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與年之間最多相差一兩天,而在農歷和藏歷里某一節在月頭、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沒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說二十四節是陰歷的特征是不對的,它應該屬于陰陽合歷的農歷和藏歷中的陽歷部分,因為它們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與太陽無關。
公歷改革
現行公歷缺點世界改革方案目前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公歷雖然精度高,然從實用角度看,仍有如下缺點:目前世界上對公歷改革的方案很多,比較優的是所謂的“世界歷”,其方案有兩種:
一、一年四季各季的長短不同,有90、91、92三種,幫上下兩個半年的長度也不相等;一、十二月世界歷——一年分四季,每季開頭的一個月為31天,其余月為30天,多余的1天放在歲末,作為年終國際節日;閏年的閏日1天放在六月末。
二、各月的日數不等,有28、29、30、31四種,且大小月的排列無規律;二、十三月世界歷——每月28天,剛好四個星期,多余的1天放在歲末,作為年終國際節日;閏年的閏日1天放在六月末。
三、每日的星期不固定,隨著不同的年份變化。
上述兩種“世界歷”克服了現行農歷的缺點便于記憶,且年年相同,永久可用。缺點是特別列出的閏日和年終國際節日均不在日序之內,對記錄社會活動和歷史事件都將帶來很大的麻煩。
21世紀將啟用新日歷
聯合國在日內瓦成立了一個“修訂歷法委員會”,經過多年的研究,設計出了未來的日歷,并準備于21世紀開始啟用。簡介如下:
1、每年仍為12個月,分四個季度,每個季度的第一個月為31天,其余2個月各為30天。
2、每個季度為91天,能被7整除,所以每個季度均為13周,并且固定每個季度的頭一天為星期日,最后一天為星期六。
3、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為182天,加起來共364天,剩下來的1天既不算日期,也不算星期幾,把它安排在全年的最后,如是閏年,多出來的另一天則安排在6月30日與7月1日之間,也什么都不算,或可以定為某個國際性節日,全世紀人民都過節。
這個日歷改革方案比現行日歷優越。不但大月、小月、星期有規律,而且每年12個月可以平分3等分、4等分和6等分。便于計劃、統計和比較,由于這種未來的日歷與現行的日歷比較接近,容易為全人類所習慣,所以將從21世紀開始推廣使用。
為21世紀設計的又一新歷方案
有位名叫庫爾金的美國人提出,2001年是新的千年的第1個世紀之紿,那一年的第1天恰恰又是星期一,所以正是星期一,所以正是實行新歷法的時機。
庫爾金說,從國際聯盟到聯合國,60年的時間未能找出彌補公歷不規則這一缺陷的國際通用歷法。他提出一種一勞永逸的設想:1年分成4個季度;每季度3個月,頭兩個月每個月28天,后一個月每個月35天(即多出一個星期),也就是說,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份為35天月,余者皆為28天月。
每個月1號都是星期一,順序排下來,1號、8號、15號、22號……固定為星期一,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因此,只要記住這幾天,隨時都可以說出哪一天是星期幾。這樣加在一起,1年只有364天,多出的1天就算作空白日,既不劃入上一年,也不加在下一年,而是定為“世界和平日”等國際性節假日。
逢閏年又會多出一天,這一天就加在6月、7月之間,也算作空白日,作為統一假日。
這種設計合不合理?會不會被世界接受?自然有待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