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同為中華始祖。相傳,神農炎帝,教民耕稼,始創文明,制耒耜五谷生華,嘗百草萬世留芳。自古以來,炎帝被公認為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炎帝神農氏時代所形成的炎帝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
炎帝之祀,源遠流長。《史記·封禪書》云,秦靈公三年(-423),在吳陽“作下畤,祭炎帝”。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記載,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對炎帝的祭祀,始于黃帝。《路史·后記》云,黃帝“崇炎帝之祀于陳”?!盾庌@黃帝傳》亦云: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民國期間,縣府有春秋時祭或應縣民之請,舉行禳災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于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后,由于多種原因,中斷40余年。1986年,炎帝陵修復。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復舉行公祭炎帝陵活動以來,每年前來此地尋根謁祖,觀光旅游的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炎帝陵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心中的圣地。現已形成重陽節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節由縣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
據史料記載,對伏羲的祭祀始于秦早期。西漢初年,繼承秦之郊祭制度。東漢沿用此制。唐玄宗開元年間,在京師長安專建三皇廟,天寶六年確立三皇祭祀典范。北宋太平興國初年,于天水卦臺山創建伏羲廟,始立廟祀。金章宗明昌年間,卦臺山祭祀伏羲始成規格,歷年祭祀,并三年一大祭。元元貞年間,元成宗詔命全國通祀三皇,當時卦臺山伏羲廟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農和軒轅黃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并申明禮部,由官府出資,由官員主祭。明初,沿襲元制,卦臺山被列為伏羲的陵墓,民間祭祀尚存。明成化十九年在秦州創建伏羲廟,正德五年,卦臺山和秦州伏羲廟恢復春秋官祭,祭祀中心由卦臺山移至秦州,卦臺山逐漸變為民祭場所。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廟祭祀活動逐漸正規化、制度化,禮部還專門為祭祀制定程式化祭文,祭祀費用列為州署財政預算,制禮作樂,同時制定祭祀程序,祭祀進入極盛期,秦州伏羲廟成為全國性的規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
到清代以后,對伏羲的祭祀沿襲明代祭祀程序,同時在京師阜成門內建歷代帝王廟,在正殿景德崇仁殿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后,祭祀逐漸轉為民祭。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公祭伏羲大典,1989年后,天水伏羲祭祀活動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公祭伏羲活動。2005年,祭祀規格升格為省祭。2006年5月,伏羲廟祭祀禮儀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