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是古代少女、閨婦最重視的節日。如今“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捌呦潯泵耖g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原為乞巧節。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以向雙星乞愿和穿針乞巧?!捌呦Α弊钤鐏碓从谌藗儗ψ匀?、對時間、對數字的崇拜。
農歷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織女七姐,虔誠地陳列花果、女紅。各地民俗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為牛慶生、吃巧果等等。乞巧節,乞巧有一種是“卜巧”,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
吳地民間在七月初七夜,向織女乞求智慧和技藝的“乞巧”習俗。先時,用茶杯盛井水與河水混合的“鴛鴦水”,置于庭院承接露水攪和,日照后水面生膜,姑娘們將小針投入,浮于水面,視水底針影。如針影呈云龍花草狀即為“得巧”,而似椎杵狀者為“拙巧”。
七月初七,吳地有各色各樣巧果可買。
農歷七月初七,正是盛夏。晚上,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芭@煽椗眰髡f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相傳,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傳說,七夕的夜晚,不僅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在瓜果架下可聽到兩人相會時的脈脈情話。也許,這就是七夕成了“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每年在七月初七,蘇州會舉辦各種相親、聯誼活動,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