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東節
格東節又稱跳神節,是一種跳神驅鬼的宗教活動。跳神活動由喇嘛寺自行組織。各寺舉行格東節的時間不一,多數寺院在藏歷冬月舉行。中甸松贊林寺(歸化寺)過格東節的時間在藏歷冬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二十六日舉行跳神預演,二十七日、二十八日進行誦經法會,二十九日正式舉行跳神活動。這天喇嘛們要帶上動物面具跳神。面具眾多,有馬、鹿、猴、牦牛、狗、烏鴉、豬、虎等動物面具。這些面具是喇嘛自己動手制作的,做工精致,栩栩如生。每位喇嘛帶著一種面具,身穿袈裟,在嗩吶、鼓、鈸等宗教樂器的伴奏下,在歸化寺前面的平臺(小廣場)上,比試著各種動作,形象逼真,給人一種神秘感,氣氛莊嚴而肅穆。歸化寺附近的藏民,包括中甸縣城的藏民把歸化寺前面的平臺擠得滿滿的,周圍屋頂、斷墻上也站滿圍觀生眾。帶著面具跳神的喇嘛,好像并不關心圍觀群眾的多少與反映,他們專心致志地跳著古樸的舞蹈,這是跳給神看,這是為神餓日跳,并非為生眾們跳。這種氛圍、這種感受,只有觀看過跳神的人才會有。
德欽東竹林寺、維西康普壽國寺、中甸大寶寺等喇嘛寺院,每年也都舉行格東節。
雞足山朝山會
雞足山是佛教名山,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為朝山拜佛的日子。據史料記載,佛教進入雞足山始于宋代,盛于明代。清代范承勛的《雞足山志》載:宋代有僧人濟在青巔山峻石出家修行,崇奉迦葉。元代有僧人源空、普通、本源等先后在山結茅潛修。明代先后有圓慶、凈月、周理、無住、洪如、大錯、擔當等高僧在此山修行。在嘉靖至萬歷年間,雞足山有大小寺院數百座,僧人上千。同時,道教也進入雞足山,并在山上修建了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玉皇閣、真武閣等道觀。清代有虛云、自性、洪舒、普行等高僧在此山修行。雞足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峨眉山、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齊名。屆時,當地及鄰縣、鄰地州的白族、納西族、藏族、漢族、彝族等民族的佛教信眾,蜂擁而至,絡繹不絕,到雞足山拜佛敬香,也有來自西藏的藏民和海外的佛教信眾,香火之旺,為滇省之最。
雞足山又是享譽國內外的風景勝地,有四觀八景。四觀:觀日、觀云、觀海、觀雪;八景:天柱佛光、華首晴雷、蒼山積雪、洱?;貚?、萬壑松濤、飛瀑穿云、重崖返照、塔院秋月。歷代名人楊黼、楊慎、李元陽、徐霞客、趙藩、袁嘉谷、徐悲鴻等慕游雞足山,并寫下贊美詩文和留下字畫,大大增強了雞足山的文化品位。于是,朝山會期間,附近白族、漢族、納西族、彝族等民族中,不信佛教的群眾也前往雞足山游覽。成千上萬的人朝雞足山,人們稱之為朝山拜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