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風俗習慣
出生
哈尼人出生時,家人要舉行梯田勞動儀式,在院子地上畫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男孩用小鋤頭在方格內表演挖梯田的動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螄、拿黃鱔”的動作,經過這一儀式才能擁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為村寨里的一員。
婚俗
在云南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有“踩路”定婚的傳統習俗。哈尼族葉車人男女交往中,如果雙方都有意,就在白傘下細談。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禮多在黃昏時分舉行。哈尼族支系碧約,新娘從出嫁前三天就開始哭婚。
新谷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傳統習俗,都要舉
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谷豐登,人畜平安。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里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后方山墻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飯飽
視火如命
哈尼人視火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護火種,虔誠敬奉火塘。他們每家都有幾個不同的火塘,不僅要煙火長燃,而且不可混用。第一個火塘煮小鍋飯、炒菜,第二個火塘專門蒸飯,還有個火塘只煮豬食,火塘上空吊一個硬篾編成的類似吊床的"火課",用以熏炙食物。過節殺牲祭祖時,各戶特備米飯、肉菜和辣酒各一碗,專門祭祀神圣的火塘。
葬禮
在哈尼族的人生禮儀中,葬禮是最為隆重的,哈尼族認為:“人生在世一輩子,死在陰間得永生”。因此,死僅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門檻,人的靈魂永不滅,因而要舉行盛大的葬禮。
哈尼族葬禮中一般都有吃臨終飯、續氣、鳴槍宣告、易床、停尸、凈身穿壽服、釘棺等一系列儀式。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貫穿了喪葬活動的始終。對挽歌唱詞掌握得多寡深淺,無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聰穎能干的尺度之一。姑娘少婦一遇喪事,便群起聚集喪家,實地摹仿學習。因而整個場面,真假哭聲混雜而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然而一曲喪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讓每個聽者潸然淚下。
出殯前兩天,喪家要請有名的摩匹(祭司)給死者念育“指路經”和家譜,眼睛半睜半閉,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擊幾下。歸途中還須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斷念誦家譜,這樣,死者才會順利得到祖先承認。
哈尼族葬禮中還有最引人注目的盛大儀式“莫搓搓”,一般都是為正常死亡的高壽男女舉行的。出殯前夜,青年男女在喪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鑼打鼓。年輕人眉目傳情,歌聲舞影,通宵達旦。哈尼山寨平時嚴禁有關性內容的玩笑在異性或親戚面前出現,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樂共有的景象,而這恰恰體現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著生,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個人軀體的死亡和消失,不應成為民族群體衰落中喻示,而應當成為這個民族嬉體永生與和繁榮的契機。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姑娘節
云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
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哈尼族的傳統節日然后,男人們煮 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午飯后,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后到的為懶惰者。小伙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準備歡度自己的節日。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伙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征青年們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里瑪主”節
“里 瑪主”,是哈尼語的音譯,意思是春天的盛況。它是哈 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哈尼族的傳統節日于每年山茶花盛開的陽春三月舉行。 居住在紅河岸邊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愛布谷鳥,稱布谷鳥 為“哈波阿瑪”。每年人們聽到“合波阿瑪”的叫聲以后,各村寨 就按傳統習慣,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記日)籌辦美酒佳肴、并上山采摘一種喬木開的花,擠出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噴噴 的糯米飯和煮好的紅雞蛋,獻給布谷烏。然后,會集在村坡寨 頭唱歌跳舞。男子還舉行摔跤,特點是:抓腰帶,抱年腿、過臂,夾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勝,雙肩著地者為輸。 “里瑪主”節的來歷,傳說是古時候,布谷鳥受天神的派 遣,從遙遠的天邊飛來,向人間報春。當它飛過大海時,已精 疲力盡,眼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現一條龍尾,龍尾 變成一棵大樹,布谷鳥就落到大樹上休息。這樣它歷盡千辛萬 苦,終于把春天的信息帶到人間。哈尼族人民就按時春播,獲得豐收。
吃新米節
哈尼族居住地區,農歷七 月左右,谷物逐漸成熟各戶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動。過節時家長背著籮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來掛在門上,并且要拿稻俗桿制成"窩保 波",在"宗格"(倉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糧了,祈求神靈保佑糧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興旺發展。要殺一只產蛋母雞獻飯,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 朵和尾巴也要留到這時獻神。吃新米時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