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寒食節的古詩四句 描寫寒食節的詩句古詩
《途中寒食》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解釋】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柏毦油鶡o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在詩人看來,介子推其實是寒食節一個可有可無的因素。對于天下寒士來說,“寒食節”幾乎每天都在過,因為生活逼仄,每每斷炊,哪里來的煙火?
《寒食寄京師諸弟》 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解釋】詩的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發,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引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雪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解釋】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說“佳辰強飲食猶寒”,逢到節日佳辰,詩人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胞i冠”傳為楚隱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點出作者失去官職不為朝廷所用的身份。窮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憂心時勢,思念朝廷,這是無能為力的杜甫最為傷情之處。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第三聯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故曰“過閑?!薄5诙洹捌p鷗”是舟外遠景,故曰“下急湍”。 尾聯兩句總收全詩。云而曰“白”,山而說“青”,正是寒食佳辰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余里”將作者的思緒隨著層疊不斷的青山白云引開去,為結句作一鋪墊?!俺羁础本涫绽ㄈ姷乃枷敫星椋瑢⑸铋L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解釋】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寒食夜》 白居易
無月無燈寒食夜,夜深獨立暗花前。
忽因時節驚年幾,四十如今欠一年。
寒食節的來歷是什么
為紀念介之推,晉文公規定每年在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晉國國內家家戶戶都要禁煙火而吃冷食,據說這就是寒食節吃冷食習俗的來源。
于是晉地之民便在每年的寒食時節斷火冷食。最初寒食節的斷火時間為一個月,但由于天天吃生食,致使許多人因身體不適而生病。到東漢時期,并州刺史周舉注意到此種狀況后,為解決這個問題,便親自到介之推廟進香,請求介之推將斷火的時間改為三天。此后隨著寒食節風俗向全國的傳播,斷火之俗也逐漸在全國推廣開來。斷火時間也逐漸由三天改為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