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吃什么傳統食物 清明當天不能錯過的傳統美食匯總
1、青團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食用青團子是屬于一種很傳統的清明節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地區的時候清明節的時候食用青團子更是隨處可見,其實青團子也就是選擇一些青草汁將其置于糯米粉中混合均勻之后,將糯米粉攪拌成綠色之后即可根據個人的口味制作青團,有的地方可能會在青團中加入一些餡料,有的地方可能不會,一般在制作青團子的時候都會選擇將青團子直接置于蒸鍋中蒸熟之后即可食用,制作簡單也比較方便的一種食材。
2、艾粄
可能在有的地方也會選擇在清明節的時候選擇食用艾粄,但是對于艾粄這種食物的話對于一些客家人來說可能會比較熟悉,因為這種艾粄的話就是屬于清明節的一種傳統的食物,在清明節的客家人會選擇采摘一些新鮮的艾草葉將其置于清水中焯水處理之后,將艾草撈起,將水備下,艾草將其切成碎末狀備用,再將煮艾草的水將其用來和糯米粉還有艾草末一起用來攪拌和面,等面團和好之后將自己備好的一些餡料置于面團中制作成圓團狀之后即可,將其置于蒸鍋中蒸制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之后即可食用。
3、暖菇包
在生活中清明節的時候也有的一些地方會選擇食用一些暖菇包,其實暖菇包這種食物的話是屬于一種地方傳統美食,一般在泰寧地區比較流行,在泰寧這個地方的話會選擇在清明節的時候采摘一些暖菇制作暖菇包,但是有的地方的話就會選擇直接用暖菇粉,但是都是有著在清明節的時候食用暖菇包的習慣。
4、菠菠粿
在福州一帶,清明時節,家家要吃“菠菠粿”這種節令食品?!安げぜ@”又名清明果、蒿菜粑、清明粑,是用福州當地生長的一種名為“菠菠草”的植物汁液,和以糯米溫漿、粳米溫漿作為粿皮,裹以棗泥、豆沙、蘿卜絲、香菇絲等做成的餡料,包成的一種有餡兒面食。菠菠粿包好后,要用印模壓出各種動物和壽桃的形狀,然后蒸食。菠菠粿翠綠如老玉,味道綿軟而甜咸。人們清明食菠菠粿,主要是為了取“吃青”之意。福州人清明時節外出踏青、掃墓時,都不忘帶上做好的菠菠粿。
5、烏稔飯
在閩東和浙江西南地區,每年清明節期間,畬族村寨都要忙著做一種時令美食——“烏稔飯”。烏稔飯的主料是糯米,畬族婦女背竹簍去寨外,將當地生長的一種烏稔樹的新鮮葉子采摘下來,洗凈后,放在清水中煮。然后用煮出的汁液來泡糯米。浸泡大約9個小時后,撈出糯米,上鍋蒸熟,一鍋烏稔飯就做成了。烏稔飯看似烏黑,但味道獨特,入口綿軟微甜,猶如春風劃過舌尖,令人唇齒生香。
6、清明果
浙南一代,野外長有一種名曰“佛耳草”的中草藥。清明時節,當地人采來這種中草藥,洗凈搗爛后,與糯米攪拌在一起,然后包上用糖豆沙、紅蘿卜、春筍做成的餡料,上鍋蒸熟,便成了一種形似餃子的“清明果”。清明果碧綠晶瑩,玲瓏剔透,尤其是邊褶,像水波浪一樣,透著精致;吃到嘴里,五味俱全,格外讓人喜食。近年來,當地人開發出了一系列的餡料,如韭菜、豆腐干、肥腸、芥菜等,使清明果的口味日趨豐富,越來越受歡迎,并且走向了全國。
7、馓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扳套印睘橐挥驼ㄊ称?,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8、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里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按罄匣ⅰ睂=o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9、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后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10、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