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嗎 清明到底是節日還是節氣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每年清明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對應時間為陽歷4月04日——6日。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
作為節氣,清明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比ㄒ婚_,春滿枝頭,春意盎然,綠意萌動。
作為節日,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其他同性質的節氣:冬至
冬至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后)、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歲除(年尾最后一天)等。
冬至時間一般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冬至之后,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