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和中元節的區別
1、節日時間不同
清明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中元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
2、俗稱不同
清明節:俗稱踏青節、行清節。
中元節:俗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佛教稱盂蘭盆節。
3、祭祀的對象不完全相同
清明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節本屬“祭祖節”,在后世發展演變中才被冠以“鬼節”之名,古時人們祭祖是為了表達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將祭祀自己祖先的節日以鬼節稱之。
中元節:傳說中中元節是“地宮赦罪日”,而民間俗信中,這一天祭祀的鬼并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4、主要祭祀方式不同
清明節:清明主要修整墳墓,以祭祖掃墓為主。在清明,還有踏青、植樹的習慣。
中元節:中元節以祭祀和燒紙錢為主。
中元節和清明節哪個重要
清明節
清明節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相傳晉文公重耳早年被晉國所不容,先后被父王晉獻公和兄長追殺,狼狽逃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情,當晉文公逃到衛國時,手下出了個叫做頭須的叛徒,偷光晉文公糧食,逃入深山,晉文公無奈,只能讓人去向百姓乞討,沒想到卻百姓卻把土塊裝食盒戲弄他們!
晉文公幾乎餓的昏死過去,晉文公侍從介子推實在看不下去了,偷偷躲到一邊,在自己大腿上割了塊肉,和野菜一起給晉文公煮了鍋粥,晉文公才得以活命,后來晉文公得知此事,對介子推很是感激,發誓自己富貴后,一定不辜負介子推!
19年后,晉文公重返晉國,身邊盡是阿諛奉承之輩,介子推不愿與小人為伍,帶著老母,辭官隱入綿山,晉文公也覺得自己有些忘恩負義,便率軍去尋找介子推,可綿山大了,如何能找得到?于是在小人的建議下,三面燒山,打算將介子推逼出來,和大火連燒數日,也沒見介子推出來。
后來晉文公在一顆燒焦的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燒焦的尸體,并在介子推懷中發現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見到血書,晉文公哭的死去活來,第二年,晉文公上山擊敗,將介子推抱著的那顆柳樹重新發芽,為紀念介子推,將那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也將寒食節的后一天定位清明節!
起初清明節只在王公貴族之間舉行,持續整整一百天,后來風靡民間,為了耽誤事,現在清明節就放3天假!
中元節
中元節是農歷七月十五,是地府開門之日,這一天,百姓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時祖先亡魂一年一度的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時刻,是三大鬼節最重要的一個,同時也是道教“地官”的生日,佛教的盂蘭盆節!
這一天,無論是佛教還是道家,都會舉行法會,為亡靈超度,不過道家更偏向于祈福,而佛教,則側重于超度地府惡鬼,化解其怨氣,讓惡鬼們不至于禍害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