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養生。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那么古代黃帝內經的養生作用是什么呢?今天還在使用嗎?我們如何保持健康?飲食治療和保健有哪些注意事項?我們來看看文章的內容吧。
《黃帝內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它系統地描述了人類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方法和預防規律,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巨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不僅受到華夏炎黃子孫的重視和傳承,也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高度關注。其價值不斷被發掘并日益凸顯。
《黃帝內經》談養生
“古之人,知法以陰陽,神和,飲食有規律,起居有規律,不妄作,故能與物和諧相處?!苯裰耍嗖蝗绱?,以酒為漿,以妄為習,醉入室,汲精氣。欲望,驅散真相,不懂得守住充實,不懂得控制精神,試圖加快心意,與快樂相反,生活不受約束,所以過了半百就會衰落?!?/p>
養生應順應四時,天人合一
要及時避開外界的異常天氣和有害邪氣,服從四時寒暑的變化,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要求人們飲食要節制,起居有規律,勞作但不宜勞累,禁欲以保存精氣。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入屋欲,汲精散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和早衰。
人們本身就有健康預警系統。如果你的成長與現實存在差距,身體就會自動發出健康預警。在日常生活和飲食習慣中,有些是身體的外在疾病,只要你仔細觀察,就能了解這些隱形信號告訴你的隱藏的健康風險,從而預防和治療“前期疾病”。
大自然告訴我們什么?春夏之際,陽氣生發,萬物萌芽生長,生命之氣活躍;秋冬季節,萬物蕭索、靜謐,生命的能量匯聚。四時不僅體現在一年上,人體也分為四個季節。肝與春有關,宜養“生”; ,因季節交替,應滋養“藏”,脾應護“化”。
人生也有春夏秋冬,日漸老去,童年是春天,生機勃勃,青年是夏天,成長成熟,中年是秋天,收獲內斂,老年是冬天,修養復蘇。每個月也有春、夏、秋、冬之分。根據月相的變化,分為新月、賢賢望會等。女性面臨經期的寒冬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男性也會經歷每月荷爾蒙的變化。
二十四小時內還有四個小季節。早晨、中午、晚上,臟腑經絡都有相應的活躍期。白天和黑夜就像夏天和冬天一樣顛倒過來。一天的活動和作息應與陽氣的發收相一致。無論是一生、一年、一月、一天,無論是五臟還是六臟,只有釋放與采集協調平衡,才能保證生命能量的延續。
因此,春夏秋冬,正確調整生長和儲藏非常重要。人們應該學會春天養生、夏天生長、秋天收獲、冬天補腎,就像大自然一樣。從夢的角度來看,四個季節是大自然向人們透露的健康信息。
春季養肝
《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法辰”。意思是說,春天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芽的時節。天地自然,生機勃勃,一切都顯得欣欣向榮。
春天要晚睡早起,穿寬松的衣服,經常鍛煉身體,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過度勞累。因為春季人體的新陳代謝與肝臟有著特別強的聯系。中醫認為,春天,肝氣旺盛,毛發生發,人的精神會神清氣爽。但如果肝氣上升過多或肝氣郁結,夏季就會出現感冒病。
夏季養心
夏季的三個月,是大自然萬物郁郁蔥蔥、美麗的時節。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氣相交,植物開花結果,生長旺盛。人們應該晚上睡覺,晚上早起。
心情要保持愉快,不生氣,氣機要通暢,通氣暢通。精神要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如果違反這個原則,就會傷心、生氣。 《黃帝內經》云:“心為君主之官,神由此而生”。中醫認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表現為人的情感活動,而人的情感活動是以五臟六腑的精髓為物質基礎的。因此,內心的思維精神對情緒有很強的影響力。意志精神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在情緒發病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只有神志先傷或神志活動紊亂,各臟腑意志不受控制和協調,五臟才能分別受損。所以,修心、得法是非常重要的。
秋季養肺
秋天是寧靜的,意味著秋天萬物成熟,自然景象平靜、收斂。秋季,陽氣逐漸萎縮,陰氣逐漸增長,人體的陽氣也隨之萎縮。因此,秋季養生一定要注意保養陽氣。心理健康、日常生活、飲食、運動等保健各方面都離不開“秋收”。一個原則。
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認為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肺對應秋季,肺通秋氣,秋季肺強。秋季,肺的氣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秋季天氣冷熱多變,寒氣秋燥易損傷肺部,引起感冒、咳嗽等癥狀。因此,秋季養生的重點是養肺。
冬季補腎
冬季三月,從立冬到立春,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這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這個季節人們要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才起床。
《黃帝內經》指出:“冬季天氣逆則少陰不儲,腎氣衰弱?!边@里的少陰指的是腎。中醫的腎與西醫不同,它是指腎的整個功能系統。腎藏精,是人體陰陽之根本。其主骨,生髓。它的本質是開花,應該是在冬天。
時令食物選擇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陽氣在大自然中萌芽。飲食的原則應該是助陽氣上升。適當吃蔥、姜、蒜、韭菜、芥菜等溫熱食物,少吃冬瓜、綠豆芽等寒涼食物。若氣溫高,則需防止陽氣上升過多而郁化為熱。可以多吃一些清淡、味甘涼的蔬菜和水果。
夏季炎熱多雨,飲食宜甘、冷、清淡、少油,如綠豆湯、西瓜等,但忌食過多生冷食物。根據夏季高溫高濕的特點,飲食上還應以健脾、清熱、利濕為主。多吃薏米、綠豆、豆腐、蓮藕、南瓜、苦瓜等食物,少吃甜食、油膩、潤燥之品。民間有句俗話:“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夏季多吃辛辣的生姜,不僅可以解辛祛濕,還能起到“養肺氣”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夏季,由于汗液大量排出,體內蛋白質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減少,水、無機鹽、水溶性維生素、氨基酸等隨汗液大量排出。 ,這就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營養。因此,夏季蛋白質供給一定要充足??梢远喑允萑?,特別是豆制品,多吃蔬菜和水果,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
秋季氣候涼爽干燥,宜多食生津、清肺理氣、潤燥止渴之品??梢赃x擇芝麻、核桃、梨、棗、菊花、銀耳等,這些都是潤燥食物。少吃辛辣食物。民間有“八九月不吃姜”的說法。如果此時吃太多生姜,很容易出現秋燥,引起咳嗽。
冬季是一年中陽氣最弱、陰氣最強的季節。人體與自然界相對應,飲食也應以補陽為主。宜吃溫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鴿子、鵪鶉、海參等。 、枸杞、韭菜、核桃、糯米、龍眼肉、紅棗、山藥、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冬季五行屬腎,藏精。冬季最適合補腎。自然界五色中,黑色入腎,所以冬季應選擇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黑蘑菇等?,F代研究表明,食物的顏色與其營養價值密切相關。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營養成分越豐富,營養結構越合理。因此,冬季吃黑色食物不僅符合中醫理論,而且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從角度上看也是非??茖W合理的。
結論:養生是終身大事。無論什么季節,我們都需要養生,而且不同季節養生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養生中的飲食養生也備受關注。飲食養生和養生必須與季節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否則可能會引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