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把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立足國情,將健康促進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全過程,加快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引導合理飲食——
制定實施全民營養計劃,深入開展食品(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養成科學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 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體系中醫養生項目,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著力解決部分人群微量營養素缺乏、油脂等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等問題,逐步解決營養不良問題。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 實施臨床營養干預。 加強對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營養健康工作的指導。 開展示范健康食堂、健康餐廳建設。 到2030年,居民營養知識和素養顯著提高,營養缺乏病發病率顯著降低,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長速度會明顯放緩。
促進心理健康——
加強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管理。 加大群眾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提高心理健康素養。 加強對常見精神障礙和抑郁、焦慮等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 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的報告、登記和管理。 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 提高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和水平。 到2030年,常見精神障礙防治和心理行為問題識別干預水平明顯提高。
發展中醫保健和治未病服務——
實施中醫藥健康防病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相結合,探索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相結合的中醫藥健康保障模式。 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范化的中醫保健機構,加快發展保健服務事業。 擴大中醫醫院服務區域,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預防性服務。 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和中醫醫師為中醫保健機構提供健康咨詢、調理等技術支持。 開展中醫藥來華旅游活動,大力傳播中醫藥知識和簡單易掌握的養生保健技術方法,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應用,實現中醫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
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
實施中醫傳承創新工程,注重中醫經典醫籍的研究和挖掘,全面系統地傳承歷代學術理論、流派和學說,不斷推動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借鑒當代名老中醫專家的診治經驗,挖掘民間診療技術和方劑,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制度,制定傳統知識保護名錄。 整合現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藥方劑,加強重大疑難病癥和慢性病的中醫藥防治技術和新藥研發,不斷推動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中醫養生項目,加快打造服務全產業鏈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保護重要中藥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開展中藥資源普查和動態監測。 建立大宗、道地、瀕危藥材種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藥材市場動態監測信息,促進中藥材種植業綠色發展。
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
積極推進健康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推動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誕生。 發展互聯網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推動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探索推廣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等。醫療保健移動應用服務開發等。規范婦幼保健服務開發。 培育健康文化產業和運動醫療康復產業。 制定健康醫療旅游行業標準規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健康醫療旅游目的地。 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旅游。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業發展。
引導專業醫學檢測中心、醫學影像中心、病理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發展。 支持發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健康市場研究咨詢服務。 鼓勵社會力量開展食品藥品檢測服務。 完善科技中介體系,大力發展醫學科技成果專業化、市場化轉化服務。
積極發展健身休閑體育產業——
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培育多元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閑設施建設和運營。 推進體育賽事協會改革和體育場館資源產權分離改革,加快體育資源開放,創新全民健身休閑運動推廣普及方式,進一步完善體育賽事體制機制。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打造綜合性健身休閑服務主體。 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豐富業余體育項目,積極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極限、馬術等具有消費引領特色的時尚休閑運動,打造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休閑示范區、健身休閑產業帶。
地球村與生態共建的世界——
眾生生態子系統建設——樹立眾生健康生態發展觀;
社會生態子系統建設——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社會生態發展觀;
自然生態子系統建設——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自然生態發展觀。
福建漳州范銀明先生提出的綜合生態系統研究包括生物、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三大子系統的綜合生態系統研究。 簡單地說,就是研究人類、社會和自然的綜合生態學。
——漳州禾禾生態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