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醫院
到門診就診時,準媽媽常說自己買了一臺多普勒胎心監護儀,平時沒事就在家聽聽胎心。
這樣做的人傾向于這樣做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好奇心; 另一個是擔心。
有的人聽慣了,好像每天晚上不聽,就會心神不寧,睡不著覺。
其實這樣做真的沒有意義,浪費錢,買的是省心和省心。 經常聽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可能有害處。
01
胎心檢測設備有很多種,有被動接收胎兒心電圖或心臟聲波的,有主動發射一定能量的,多普勒胎心儀有輸出能量。
能輸出能量的多普勒胎心儀,超聲檢查時的多普勒超聲模式,可能對胎兒有潛在的不良生物學影響。
如果頻繁、反復使用,會使胎兒長期處于能量集中的環境中,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會進一步增加。
去醫院做產檢時,醫生或護士只會聽1-2分鐘,幾周才聽一次。 孕晚期最多一周聽一次。
有些準媽媽出于擔心,經常在家聽胎心:
●可能是多次流產;
●可能是因為有不良孕育史;
●可能做試管嬰兒后很難懷孕;
● 可能會出現各種妊娠并發癥或并發癥。
所以,你會比較玻璃心,會擔心胎兒有什么問題,還得反復聽胎心。
02
與聽胎心相比,每天仔細數胎動更能準確預測胎兒在宮內的不良結局。
因為聽胎心只是一個很短的時間點,就幾分鐘,不可能全面準確地了解胎兒的宮內情況,也不可能一直聽下去。
在了解胎兒是否存在宮內缺氧時,胎心率的短暫變化和趨勢比胎心率本身更重要。
不要說胎心率。 即使做了胎心監測,判斷胎兒在子宮內情況的準確度也不盡如人意。
與多普勒聽胎心1-2分鐘相比,胎心監護儀監測20-40分鐘的小時間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胎兒宮內情況,但誤報率高簡直太高了,高達 40-50%。
因此,判斷胎兒宮內狀況需要綜合手段,包括數胎動、聽胎心、做胎心監測、做B超生物物理評分等。單純聽胎心是意義不大。
沒必要買多普勒胎心監護儀在家聽胎心,還是認真數胎動比較好。
如何數胎動?
數胎動是監測子宮內胎兒狀況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一旦付諸實踐孕婦論壇,你就會發現,數胎動并不是那么簡單,還有很多困惑。
一號
為什么要數胎動?
當胎兒在子宮內缺氧時,胎動就會減少。 數胎動可以幫助發現可能是子宮缺氧的胎兒,通過進一步檢查確認子宮是否真的缺氧。 進一步檢查包括電子胎心監護和B超生物物理評分。
2號
我應該什么時候開始數胎動?
一般情況下,24周以后,胎兒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胎動,而且會有一定的規律性。 國外文獻大多建議26-32周數胎動,但我們不建議過早數胎動。 胎動計數的孕周取決于胎兒出生后能保證存活的孕周。 由于國內早產兒治療水平有限,一般建議30-32周后開始數胎動。
3號
與計數胎動有關的基本數字和事實
大多數孕婦能感覺到胎動,但只有不到10%的孕婦感覺不到明顯的胎動。 主要是肥胖或者胎動幅度比較小,不易察覺。
與白天相比,晚上胎動一般會增加,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節目都推薦晚上數胎動的原因。 但是,有的孕婦晚上不一定胎動活躍,或者沒有明顯的規律,所以沒有必要堅持晚上數胎動。
躺下后,胎動的感覺會更明顯孕婦論壇,但不要平躺,而是采取半臥式的斜臥位。
4號
如何數胎動?
研究表明,正常健康胎兒的睡眠周期一般為20-40分鐘,通常最長的不會超過90分鐘。 根據這種生理現象,不同的專家設計了很多胎動計數方案。 目前大家推薦的標準是2小時內胎動不少于6次。 一旦低于6次,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包括電子胎心監護或B超生物物理評分。
如果胎動比較頻繁,2小時以內已經達到或超過6次的標準,就沒有必要繼續數了。
一般來說,因胎動減少而增加就診的比例約為2-3%。 經過進一步的電子胎心監護或B超生物物理評分檢查,大部分胎動減少的孕婦都會得到一個讓人放心的結果。 對于這些孕婦來說,可以放心的回家繼續數胎動了。
5號
每個孕婦都需要數胎動嗎?
對于有宮內缺氧高危因素的孕婦,建議每天數胎動。 對于健康正常的孕婦,如果每天胎動明顯且頻繁,則無需每天數胎動,但如果孕晚期感覺胎動減少,則需要認真數胎動每天。
6號
胎兒多長時間才停止,才能算作另一次胎動?
有的胎兒動的時間比較長,但不管動多久,也只能算一次胎動。 至于要多長時間停止活動才算下一次胎動,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一般認為,胎兒必須停止幾分鐘,才能再次移動,以重新計算時間。 其實大可不必那么認真和糾結。 數胎動不是1+1=2的數學。 主要看大勢。
7號
胎兒“打嗝”算胎動嗎?
很多孕婦到門診都會向我詳細描述胎兒“打嗝”是怎么回事,問我重要不重要,這算不算胎動。 胎兒“打嗝”是孕婦自創的名詞,在各種母嬰論壇上很常見,但不是醫生的用語。 是的,“打嗝”算胎動,但連續規律的“打嗝”只能算一次。 如果停幾分鐘又開始動,或者再次“打嗝”,都可以算作又一次胎動。
專家介紹
段濤教授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醫院
Springfield Medical Management 創始人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醫院教授
世界圍產學會理事
中華圍產科學會名譽主席
WHO(世界衛生組織)產科專家委員會委員
FIGO(國際婦產科學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亞太母胎醫學專家聯合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