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中醫飲食和藥膳必須知道的常識有哪些?
食物也可以輔助藥物治療疾病
所謂食療,中醫稱之為食補,就是利用食物本身的功能來維持人的健康,輔助藥物防治疾病。 、蔬菜、谷物、鳥類、動物、昆蟲和魚類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人們常說“藥食同源”,并不是說藥食同服中醫養生知識,而是說很多食物本身就具有食藥雙重作用。
食療基本上老少皆宜,但嚴格來說,應因食物的性、味而因人而異。 米面等普通食物,食藥兼用的食物有生姜、洋蔥、大棗、龍眼肉、枸杞子、桑葚、酒、醋等,這些食物與中藥材有很大區別。 堪稱“藥食同源”。
純中藥材只能在治病時食用,如人參、黃芪、當歸、蟲草等,病情不重者慎用。
食物也要分口味
即使是“藥食同源”的食物,也最好分清自己的體質,了解食物的性味,有的放矢。
食物分為寒、涼、溫、熱四種。 苦瓜、蘿卜、紫菜、白菜等寒性食物,可以清熱瀉火、通便、解毒。 寒性體質者不宜多食; 洋蔥、韭菜、辣椒、羊肉、狗肉等可溫中散寒,補腎壯陽,行氣。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都屬于經絡。 有些食物只是對人體的某些器官有明顯的作用。 可以適量多吃。 例如生姜、桂皮健脾,能增進食欲; 柿子和蜂蜜滋陰潤燥止咳 芥菜、荸薺能化痰,潤肺; 枸杞和豬肝可以明目。 核桃仁、杏仁、香蕉可止咳通便;
藥膳不可亂吃
食物除了起到一定的藥用作用外,還可以用真藥烹調食用,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藥膳”。 藥膳不是想吃就吃,而是要根據氣候、地域、年齡、性別等因素,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決定。 夏季炎熱,人體喜涼,則需多食解暑生津的藥性食物; 春季,氣候轉暖,人體的特點是肝主疏泄,所以最好吃一些補肝藥性的食物,比如桑葚、菊花等。 薄荷水、韭菜炒豬肝等。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地形、氣候條件不同,因此藥膳必須因地制宜。 如東南沿海氣候濕潤,居民易暑濕,適宜輕度除濕; 西北高原氣候寒冷干燥中醫養生知識,適宜暖陽。 散寒生津潤燥。 感冒了,西北可以用姜糖葉水解面,東南可以用桑葚、菊花、薄荷水沖服。
青少年不宜吃補品
中國有句古話:“冬補春打虎”,人們在嚴冬時節喜歡用人參、黃芪等藥材與老母雞燉湯,更適合年老體弱者食用。 ,薄,冷,但不適合兒童和青少年。 正常兒童和青少年最好不加任何中藥,只吃雞湯。 喝湯的時候最好不要放油。
正確合理的飲食對人體非常重要。 飲食要學會順應自然規律,藥膳不可掉以輕心。 藥補不如食補。 最好堅持合理規律的飲食。 了解一些醫藥常識和飲食常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2、中醫食療如何養護五臟六腑的健康?
中醫重視食療,也有五味養五臟之說,即酸味養肝,咸味養腎,甘味養脾,苦味養心,辛味養肺。 不同的季節需要不同的食物選擇。 下面養生專家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春夏秋冬的飲食基礎知識。
春季:酸味鮮果可護肝
中醫認為,酸入肝,春季是肝氣生化的季節。 可以多吃些酸味的時令新鮮水果來增加食欲。 具有健脾開胃的功效,并能增強肝功能。 常見的酸味水果有木瓜、大棗、李子、檸檬、菠蘿等,可適當食用。 肝火旺盛、容易上火、臉上長痘痘、嘴角長水泡的人,每天要吃一些酸的食物; 醋,因為酸有“收斂”作用,可以緩解出汗的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有消化不良、便溏、聲音低沉等脾虛癥狀的人,吃酸的會加重脾虛; 胃潰瘍和胃酸過多者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癥狀。
小貼士: 青梅青綠酸酸。 泡酒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養肝的作用,可以減輕酒精對肝臟的傷害。 酗酒者不妨使用它。 常見的綠色食物如綠色蔬菜、綠豆等也有養肝作用,所以每天至少要吃一種綠色蔬菜。
夏天:吃點“苦”是養心最好的辦法
苦味入心,夏季吃苦味食物,既能清心火,又能養心。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苦味食物中含有生物堿、氨基酸、苦味劑、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物質。 進入夏季后,當出現味覺減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消化功能障礙時,吃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加食欲,逐漸恢復正常。
此外,咖啡、茶、啤酒等苦味食物可以提神醒腦,營造舒適放松的感覺。 苦味食物多為蔬菜、野菜,如萵苣葉、生菜、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卜葉等; 干鮮水果中有杏、荸薺、柚子、杏仁、黑棗、薄荷葉等; 此外,還有五味子、蓮子芯,均入藥食。 五味子適合冬春季食用,而蓮子芯則非常適合夏季食用。
小貼士:絲瓜與絲瓜、葫蘆被稱為夏季“三大瓜”,也是典型的苦菜。
這三種瓜性苦甘,性涼微寒,但瓜肉鮮嫩,可做湯或炒肉。
長夏:甜食主食健脾
中醫認為,甘味入脾,吃甜食可以補氣血,調和脾胃。 在長夏,也就是公歷七八月份,宜吃些甜食。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所說的甜食,主要是指一些天然甜味的食物,如山藥、南瓜、大米、紅薯等,仔細咀嚼,會有“甜味”。 加了糖的甜食可以吃,但要控制量。 過量食用會升高血糖、膽固醇,誘發心血管疾病,造成體內缺鈣。
小貼士:紅糖、白糖、冰糖的功效不同,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吃。 紅糖性溫,可以健脾暖胃,祛風散寒,女性坐月子和痛經喝點紅糖水可以緩解。 白砂糖是在紅糖的基礎上加工而成,去除熱量而變平。 除健脾外,還入肺經,有潤肺生津之功效。 冰糖的滋陰作用比白糖強。 干燥的秋天,可以用冰糖煮水喝。
秋季:“胃爾沖”食物益肺
中醫認為辛辣食物可以潤肺。 很多人認為辣就是辣。 其實在中醫里,除了辛辣,腥味濃的食物都被認為是“辛”的,比如羊肉、大蔥、韭菜等。秋季肺氣虛的人可以多吃辛辣的食物來強身健體。肺氣。 適量的辛辣食物可以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秋天的特點是“燥”。 當空氣中的濕度下降時,肺部、皮膚、大腸等部位就會出現以“燥”為特征的疾病。
因此,秋季還應吃一些“潤燥”的食物,如山楂、檸檬、柚子、蘋果等酸味蔬菜水果。 蜂蜜、芝麻、杏仁、銀耳、菠菜、豆漿等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補脾胃、潤肺防燥、潤腸通便。
貼心提醒:痔瘡、潰瘍病、便秘、神經衰弱、皮膚病患者忌食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肝病患者也應少食或不食辛辣食物。
冬季:自然咸食宜補腎
鹽入腎,咸味有補腎之功效。 但是這里說的咸,并不是說要多吃鹽,而是要多吃天然含鹽的食物,比如海帶、紫菜、海參、牡蠣等,如果鹽吃多了,不僅不能保護腎臟,反而會加重腎臟負擔,引起血壓升高。
貼心提醒:黑桑葚5克,枸杞子5克,泡水代茶,可益腎延年。 此外,每日食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
三、中醫食療的內容有哪些
中醫食療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幾千年與疾病的斗爭中,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食療經驗,并逐漸將其融入中醫體系。 發達。 社會發展到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自身健康的維護和疾病的防治也不斷提高。 大多數人都希望獲得一種安全有效的強身健體措施,避免藥物毒性的傷害,因此,中醫食療作為一種較為理想有效的保健方法而備受關注和歡迎。
中醫中的食療是指利用食物影響身體各方面機能,使其健康或治愈疾病的方法。 中醫食療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各種食物在人體保健中的作用和應用的一門實踐學科。 中醫食療在“治”和“治”方面著重于食物的特性。 提倡利用天然食物,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不斷調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功能的食物來祛病。 邪、祛病因,通過調節機體正氣糾正陰陽實盛、陰陽衰弱,恢復臟腑功能的協調性,促進病體康復,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養生之道,即悟陰陽之秘。 .
這種作用對人體機能無害,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不是藥物所達到的立竿見影的效果。
(1) 經驗豐富,行之有效; (2)獨特、簡單、實用的方法; (3)適度飲食,合理調理; (4)辨證施治,個體化調治。
俗話說:“病從口入”。 因此,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有效地預防各種疾病。 中醫食療在這方面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體現在食療的整體性原則和均衡飲食原則上。 人體作為一個身體,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系,人體的內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動態的平衡,即天人合一。 如果內外環境的變化或氣候突變等邪氣的干擾,這種平衡就會被破壞,臟腑功能失調,人體陰陽失調,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人群,攝入不同性質的食物來干擾人體的內環境,使人體的內外環境保持相對統一。 然而,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特性。 如果對某些食物上癮,體內就會缺乏某些物質,從而導致臟腑陰陽功能失調,危害身體健康,滋生疾病。 因此,中醫食療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種特性,調節和穩定人體內環境,達到天人合一,強身健體,祛病延年。
中藥食療的這種效果是藥物無法達到的,所以中藥食療在疾病預防過程中的作用是主角。
中醫食療歷史悠久,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食療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強身健體措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它不僅對疾病的預防起到積極的主導作用,而且還可以配合藥物、輔助藥物的作用,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醫食療重新興起,其前景深遠,將為人們的健康長壽做出更大的貢獻。
4、中醫的藥膳有哪些?
體質辯證飲食
中醫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講究辨證論治。 其實,進補藥膳要根據自身體質辨證施治。 中藥有寒、涼、溫、熱之分,應根據不同人的體質或情況科學選用。
一般來說,溫熱的食療中藥,如大蔥、生姜、紅棗、核桃、羊肉、茴香等,具有溫中散寒、助陽的作用,適合偏虛寒者食用。陰證或寒證。 、陰證患者,主要表現為畏寒、乏力、多汗、記憶力差、腰膝酸軟、胃寒、便溏、性功能差等。涼性食療中藥,如綠豆、蓮藕、西瓜、梨、馬齒莧、荸薺、菊花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于偏陽或熱證者。煩躁、多汗、口渴、咽干、便秘、尿色深等。
精選藥材科學烹制
選用的藥材必須新鮮優質,變質或發霉的不能食用。 藥膳所用的中草藥和食物,首先要選擇干凈、無雜質、無塵、無霉、無腐爛物。 還應注意其色味純正、外形美觀、質量上乘。 為保證藥膳的療效,藥材和食品應根據需要進行炮制。 有的需切片、切絲、切丁或切段,有的需粉碎成細粉,有的需按中藥炮制要求炮制,以降低其毒副作用。
優秀的藥膳一定要講究烹調技術。
一般食用的中藥和沒有難聞氣味的中藥都可以和食物一起煮。 若藥多或有明顯難聞氣味,可用紗布包好,與食物同煮。 藥物會進入食物或湯中。 食用時應去除渣滓。 也可以先將中藥煎煮,將藥汁過濾、去渣,然后將藥汁加入食品烹調過程中,以減少營養成分和有效成分的破壞。
藥膳雖好,但適可而止
有人認為中藥毒性小或無毒。 買一把茴香炒了,抓了一把枸杞煮粥了,吃了幾顆人參燉湯了,都是不正確和危險的。 中醫對用量非常講究,用量多寡直接關系到藥效,無論用量多少,盲目服用都會造成嚴重后果。
曾有人用20克人參熬湯,服用后引起腦出血。 這樣的教訓并不少見。 “飲食有節”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藥膳治療也應適度適度。 短期內不宜吃太多,也不要急功近利。 應根據自身情況服用,常少量服用,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必見效。 值得注意的是,藥膳雖然好處多多,但其針對性和治療效果卻遠不及藥物。 只有兩者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天人應時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治病講究三因。 同樣的藥膳也要講究四季,即四時五補。 春季萬物復蘇,五臟屬肝,宜進補; 夏季分為初夏和長夏。 天已熱,五臟屬心,宜清補。 夏季天氣炎熱,五臟屬脾,宜清淡進補; 秋季天氣涼爽,五臟屬肺,宜進補。 冬季氣溫寒冷,五臟屬腎,宜溫補。 如果違反了這個自然規律,補藥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藥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藥。 既然是藥,肯定不同于一般的飲食。 注意中藥的性味、藥膳的禁忌和成分等。
5、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長壽是世人所期盼的。 中醫養生保健的研究源遠流長。 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醫道佛家對養生之道進行了細致而深刻的挖掘和探討,逐漸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 總結起來有以下八個小竅門:
1、情志之樂:要想健康長壽,情志順暢是一個重要條件。 陶弘景在《養生長壽錄》中指出:“養性之道,莫過于悲哀,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長壽?!?/p>
2、戒私欲:養生求靜,使身心處于萬憂休止、一念獨處的狀態。 它還要求人們有高尚的情操和豁達的胸襟。 孫思邈說:“不終生者,或早逝者,不愛惜自己,盡力而為,招名利?!?故善于養生者,“不求所欲”,“心中無妄想”。 、“所到之處,莫問多”、“既要談好事,莫先愁錢”。
三、遠房:指性生活的節制。 人的生長發育有賴于腎精,腎精充盈,生命就會延續,人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就強。 要想保存腎精,就要克制性欲。 貪色放縱色欲,必傷精、傷身、傷命。
四、四時適宜:人生活在大自然中,順應季節和氣候是養生的重要內容。 《呂氏春秋》說:長壽者,不短而續。 極熱、極燥、極濕等異常氣候在中醫中稱為“六邪”。
5、飲食適度:脾胃為后天之本。 飲食不當會傷脾胃,使人生病早產。 《內經》有飲食不節之害,“生陰本在五味”,“飲食自重,傷胃腸”。 食鹽過多,則脈凝變色。 茅草吃多了,皮膚會枯萎,毛發會下降……”等諸多討論。孫恩淼對飲食禁忌的討論比較全面和科學。除了“不要吃太多,保持規則簡單”,“通常溫熱的食物”,“通常清淡甜食”等常識,他還對飲食方法和飲食衛生進行了沉重的描述,例如“食物應煮熟和咀嚼,生吃食物不可粗暴吞咽”,“吃飯時不要大聲說話”,“每次吃飯都要用手揉臉和腹部”,“不吃生菜,生米,小豆,老臭的東西,不要不飲臟酒”、“勿食生黏之物”等,對避免脾胃受損、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治病延年都有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6、經常鍛煉:人是一個有機整體,經常鍛煉會使人精力充沛,身體健康。 早在漢代,華佗就提倡鍛煉身體以防病。 他指出:“人體欲動,振作則氣消,血行則病不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身欲常勞”。 ,但不要太過極端”,提醒人們經常鍛煉筋骨,可以祛病延年。
7、順性:指人要健康長壽,必須按年??齡規律調養自己。 孫思邈分析老人說:“人過了五十歲,日日漸衰,失落日漸來臨。精神力逐漸退去,忘記過去,失去未來,懶惰,日月不待,萬物散亂,心煩,忘怒,性情變?!?這告訴我們,人進入老年后,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形態變化。 我們要愛護和體諒老人。 調整他們的氣質,使他們能夠盡情享受生活。
八、上鉤:人活著,稟賦不同,病魔無情,難免傷人。 因此,服用藥餌也是養生的內容之一。 古人非常重視服用藥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并配制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藥餌和藥方。 但是,養生不能只靠服食藥餌,否則“雖常服食藥餌,不知養性,難長壽,服玉液金丹亦不能延年”。
6、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治療失眠
每天練習5分鐘握手,你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 很多人用這個功法來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癥狀。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抓地,肛門微提,舌抵上顎。 慢慢抬起你的手臂,直到它們與你的肩膀平行,然后將它們自然地放在你的身后。
每次5-10分鐘,每天2-3次。 這套動作可以調動手部六經,手三陰,手三陽,從而調理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搖動身體治愈慢性病
搖身在氣功中稱為“抖鈴”,模仿疲倦的小鳥棲息在樹枝上,振翅振翅,全身搖晃,用于祛病解乏。 堅持“斗靈”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使心腦獲得充足的血氧,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
具體方法:直立挺胸,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雙腿微屈,身體有節奏地左右顫抖,顫抖時盡量擺動臀部,以影響上半身和臀部的顫抖手臂。 全身放松,速度逐漸由慢變快。 振幅基于胸部肌肉的振動。 不宜用力過猛,以舒服為宜。
時間以3~5分鐘為宜,也可適當延長。
揉腹消化不良
消化不好的人,在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闕穴”,也就是肚臍,可以很好地幫助消化。
具體方法:仰臥,全身放松,雙手重疊,圍繞肚臍旋轉按摩。 男士應從小圈順時針按摩到大圈,再從大圈逆時針按摩到小圈。 女性應先逆時針按摩,再順時針按摩。 按摩時以感覺腸胃的蠕動為標準。
一般來說,如果按摩后睡得好,白天會感覺消化功能有所改善。 但潰瘍出血者禁揉腹部,以免增加出血量,加重病情。
每天深蹲可以強腎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強則抵抗力強。 蹲坐可以有效地按摩命門,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具體方法:先松腰,腰部微轉,然后做下蹲動作,同時挺直腰部。 下蹲時,意念在腰,腰之要脈,腎之所在。
站立時意念集中在頭頂的百會穴,感覺頭上有一根線,可以保證身體挺直。 Squat and stand up is 1 time, according to the time, do 9 or 9 multiple times, and it only takes a few minutes every day. It is best to do this set of kidney-tonifying exercises in the morning. If you forget, you must make up before noon.
『The article★ comes from * from Three Moms Parenting Network, please contact the website administrator for repri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