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初、中、末三日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每年公歷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出現。 其氣候特點是高溫、低氣壓、高濕和低風速。
“伏”是指陰氣被陽氣逼迫躲入地下。 根據我國農歷(陰歷)氣候法,前人早就規定:
“夏至后三庚日為頭伏(初伏),庚四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后一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與末伏各十日.,十天或二十天的中伏,共計三十天或四十天的“三伏”.如果庚日在每年的立秋之日及后兩天,則中伏為十天,否則就是二十天。因此,在大多數年份,有二十天的伏特,相應地,在大多數年份,有四十天的伏特。
2018年三伏時間表
2018年三伏灸具體時間如下:
府前排毒:5月05日-7月12日
初伏驅寒:7月17日-7月26日
中服慶陽:7月27日-8月15日
魔符花語:8月16日-8月25日
復厚古本:8月26日-9月2日
三伏天,教你一些養生常識
進入悶熱潮濕的三伏天,走在大街上就像走進了桑拿房,最高氣溫直沖35℃以上。 一般來說,最高氣溫高于35℃的大熱天,中暑人數明顯增多,而最高氣溫超過40℃的大熱天,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 因此,三伏天期間要注意防暑降溫,保重身體。 那么如何防暑降溫健康度過三伏天呢?
“冬病夏養”從日常生活細節講究養生
夏季艾灸便于空氣流通,室內空氣清新時辰與養生,衣著少也是艾灸的條件之一。 艾灸發汗時辰與養生,我覺得也是體表循環良好的標志,是身體通過體表排出毒素的一種方式。 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時巔峰,尤其是三伏天,皮膚間質組織泄氣,所以要選擇穴位進行艾灸。 夏季,艾灸的皮膚毛孔開合,艾灸很容易深入皮膚進入穴位和經絡。 氣血可以通過經絡直達患處,所以冬病夏治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 緩解期吃藥可以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陽虛氣虛的人更適合艾灸療法。 大多數患病者屬于陽虛體質。 艾葉性溫,屬純陽。 艾灸可以溫經通絡,散寒祛濕,補充人體的陽氣。 夏季恰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種陽熱相結合,溫補作用會更強。 因此,夏季在自然陽氣最旺盛的時候艾灸,可以達到最好的滋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