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本
鉆進浴缸,把身體埋在“土”里……近日,一款名為“酵素浴”的“活埋養生節目”頻頻被多個短視頻平臺推薦,也廣受網友追捧。有主播表示,被“埋”之后,會覺得渾身發燙。另一位主播表示,泡10分鐘酵素浴,相當于運動兩個小時,可以“躺著減肥”。有主播甚至直言這種酵素浴可以“解毒”治病。涉及疾病治療功能的廣告。(11月7日“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花錢購買保健品,但購買保健品不能總是等同于足浴、桑拿、按摩等。創新的養生項目,不僅能帶來新鮮感,還能拓展養生人的內涵,提高養生效果。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新的養生項目,如獨特的藥浴熏蒸、水培、沙浴等,頗具吸引力。
醫療保健項目的創新不乏“大手筆”。如2019年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鼓勵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文化資源有機融合與醫藥和保健。是從更宏觀的層面鼓勵醫療保健項目的創新。養生成為發展的藍海。不僅社會養生機構在致力創新,許多地方也在發力養生經濟,把養生市場做大。
還需要注意的是,養生與醫療是“近親”,兩者很容易混淆,甚至渾水摸魚。因此,在鼓勵創新的同時,更要警惕以醫療為名的醫療創新項目。在這方面養生項目,社會上有很多深刻的教訓。無論是“汗蒸”治癌,還是斷食治病、飲風減肥,這些以往出現的養生陷阱,無不帶著“創新”的影子,同樣以治病為目的。打著“活埋保健工程”的幌子,無論是否真的有效,在推動“瘦身”方面已經越過了紅線
養生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前策,是促進健康的“前衛”。如果康養項目忘記了自己的定位,在宣傳上占了醫療的便宜,在行動上跑偏了醫療,不僅會給客戶造成多重損失,還會導致康養項目的發展壯大誤入歧途。如果酵素浴被確定為醫療的“近親”和賺錢的“捷徑”,那它就注定不遠了,被市場淘汰是遲早的事。醫療衛生機構應做出有利于長遠發展的理性選擇,做一個恪守職責的企業,誠信待客的經營者。
除了醫療機構自身要遵守外,醫療保健和醫療也需要劃出更清晰的紅線,讓經營者看清界限,讓客戶知道風險在哪里,如何維權。酵素浴是否有效養生項目,讓專業團隊評估,讓時間檢驗。此前,醫療機構不夸張宣傳,不跨界服務,各種監管力量深入到項目的每一個細節。在不傷害創新積極性的同時,避免新的醫療保健項目引發新的混亂。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