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張華通訊員林慧芳
2月4日立春。 春天是四個季節中的第一個。 中醫認為,春氣行于肝,肝屬木,具有生長、生發、順暢之特性。 故《黃帝內經》中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馬書閣指出,春季養生重在調肝養神。 根據春季陽氣升發舒暢的特點,可以多吃一些養肝養血、疏肝理氣的食物。 ,如枸杞、桑葚、當歸、熟地、玫瑰、佛手等。
生活規律,早睡早起
春季應順應自然規律,早睡早起,多運動,以順應春季陽氣上升。 中醫古籍中記載:“春夏早起,與雞同興”“時至陽氣生,睡熟則滋陰”。 因此,馬書閣認為,春季應在午夜前入睡,即晚上11點前入睡; 考慮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可以推遲到11點左右睡覺,早上6點左右起床。
適量食用,忌酸甜
春季進食宜以辛、甘、平、清淡為主,少食酸味。 “隨著春季陽氣上升,還可以吃一些微辛溫性的食物,如韭菜、香菜、薺菜、洋蔥、大蒜等,以生少陽氣?!?馬書閣說,中醫有“甘味甘”之分,因此可以增加甜味食物的攝入,如大米、小米、大棗、扁豆、龍眼、枸杞等,有益于身體的脾胃行氣.
因為酸味入肝,澀而澀,不利于陽氣的疏導。 因此,春季應少吃酸味食物,如山楂、話梅、話梅、醋等; 一個熱門項目。
提神醒腦,疏肝理氣
中醫認為,春對應肝,肝主疏泄,怒氣于心,郁怒。 怒火過盛,肝氣上行,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 因此,心情愉快有利于肝氣的疏通。 如果肝陽虛弱,或者肝氣郁滯,就容易導致抑郁。 因此,專家建議,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放松、寬容、樂觀。 同時,要多做戶外活動,登高望遠,春暖花開,排遣寂寞和壓抑。 同時,我們可以叩牙、伸腰; 太沖、行間等穴位可疏肝理氣,提神醒腦。
養血調肝,祛濕助陽
春季養肝,要注意肝臟陰陽平衡。 可以多吃一些補肝血、疏肝理氣的食物,如枸杞、桑葚、當歸、熟地、玫瑰花、佛手等。馬書閣指出,嶺南地區的春季濕潤溫暖. 中醫認為“濕重傷脾胃,脾虛則肝旺”。 因此,應多吃健脾化濕的食物,如薏米、茯苓、蓮子、白扁豆等。
此外,春季也是備孕、促進孩子生長發育的最佳季節。 趁著這個季節調理一下身體,也能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Tips:補腎益精,清肝明目
1、五指桃雞湯
材料:五指桃30克,茯苓30克,蓮子30克,芡實30克,雞1只,生姜3片。
制作方法:將所有材料洗凈,一起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燉2小時,加適量鹽調味即可關火。
功效:健脾利濕,舒筋活絡。 適用于氣虛、陽虛、痰濕者。
2、枸杞菊花茶:
材料:枸杞10克,菊花10克。
做法:將枸杞、菊花放入茶壺中,倒入開水飲食養生匯,蓋上鍋蓋燜幾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補腎益精飲食養生匯,清肝明目。 適用于肝腎不足、陰虛火旺者。
3、中醫足底按摩:
選擇具有健脾化濕、溫陽補腎作用的中藥進行中藥泡腳或泡澡,可以增強體質,提高自身抵抗力。
適用于脾腎虧虛、氣血不足及備孕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