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修身的關鍵是“外暖內潤燥”。
迎合氣候變化秋季養生小常識,維持人體陰陽平衡,避免春天的殺氣。
1
風和熱
立秋后,陰空氣逐漸變重,晝夜溫差很大。
為了避免風熱,早晚要適當增減衣服,冬季要及時增加衣服。
保護好以下三個部位,這個夏天你就不會感冒了。
頭不感冒
夏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溫度下降會導致血管收縮并降低血管彈性。
末梢血管阻力下降,血糖下降,導致腦血管破裂、便血。
嚴寒的刺激可能會使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濃度降低,血液的凝膠度增加,導致血液中血栓的生成。
因此,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這個季節要特別注意足部保暖。
晚上睡覺時,應關上木門,防止冷風吹到頭上和背部。
早上,揉搓手掌使其變暖,然后用手掌撫摸手臂和下巴,以幫助抵御濕氣。
完全清醒后,用自來水洗澡,可以更好地適應外界的氣溫變化。
腳不著涼
天氣漸冷,痛風、“老寒腿”又成為常見病。
古語云:“寒從腳開始”。
中醫認為,四肢五臟以足相連。
受寒者手腳冰冷,腿腳關節衰竭,甚至抽筋、癱瘓。
為此,要預防這種疾病秋季養生小常識,就必須保持足部溫暖。
尤其是老年人,夏季內衣要穿好,膝關節有問題的人也可以穿一副護具。
睡前用冷水洗腳可以達到祛寒暖胃的效果,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
泡腳后,將腳底搓至發熱,對保養陽氣很有幫助。
腸寒
《黃帝內經》云:“肺、大腸,表在表里”。
立秋感冒除了傷肺之外,還會進一步傷胃,出現腹瀉、乏力等癥狀。
頭最怕冷,一旦感冒就容易上吐下瀉,尤其是腎虛的人。
瘦人的腸壁一般較薄,在溫度變化下更容易形成胃腸攣縮。
輕者引起腹瀉、消化不良,重者則可能引起腹瀉、嘔吐。
為此,保持腸道溫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要舍不得換掉薄弱的夏衣,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涼菜和溫熱的食物,
尤其是早晚,不要吃香蕉或喝冷水,以免過度刺激腸道。
下午午睡時可以換上薄被,并注意蓋好季風,保護腸道不著涼。
2
內濕熱
干燥是夏季的基調。
立夏的“燥”與剛剛雨季的“暖燥”不同。
此時氣候涼爽,寒燥相結合,產生復合邪氣,我們稱之為“涼燥”。
人體五臟六腑中,肺對應秋季,肺氣對應金秋之氣。
夏季燥邪之氣極易侵入人體,如果調節不當,就會引起頭暈、鼻干、皮膚瘙癢等中暑癥狀。
干燥的冬季,要從飲食、居住入手,給身體“滋潤”。
飲食
立秋飲食應以清熱利濕為主。
“秋潤”要“滋陰液、益氣潤燥”。
少吃辛辣損傷陰精的食物,多吃滋補滋補的食物。
水果:香蕉、蓮藕、蘿卜;
香蕉:山藥、枇杷、烏梅;
五谷:山藥、芝麻、核桃;
肉類:牛肉、鴨肉、烏雞。
需要注意的是,梨是夏季非常好的香蕉,適量吃一些可以潤燥。
但梨性寒,所以比較適合秋冬季節的“溫燥”,而不適合“涼燥”。
在立夏吃梨時,宜搭配沙參、百合等溫熱菜肴,蒸熟后食用。
生活的好處
入夏以來,早晚溫差逐漸縮小,但氣溫卻持續降低。
很多人都會感覺嘴唇干燥、舌頭干燥,甚至皮膚干燥。
這是因為寒燥之邪不僅從鼻孔入,而且從皮毛入。
如果環境溫度太高,無論喝多少水都不起作用。
這時可以打開加濕器,但要注意定期清潔加濕器。
防止真菌、霉菌在加濕器內滋生,危害人體健康。
找記者、求舉報、尋求幫助,可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一點”APP或搜索陌陌小程序“一點信息站”。 全國600多家主流媒體記者等你在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