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這個話題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無論什么年紀,都可以說說幾個養生的方法,尤其是熱衷于養生的“媽媽們”,經常會把自己的所學分享給家人老年人如何養生,希望大家和她一起身體健康。但也有人表示,養生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不然為什么不能人人都活到百歲呢?為什么有的養生師在知天命的年紀就離世了?
記住6句話養生,晚年少病,看完受益終生
1)放輕松,不要過度勞累
身體的運動能力是有限的。適當的運動不容易生病,但是如果過度勞累,就很容易勞累得病。運動是讓體內的血液活躍流動,從而使身體強壯和自我修復,但人體的每一部分都有使用壽命,經常使用也會加速磨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也要注意勞逸結合,才能走得長久。
2)做自己的醫生,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
身體的暗病會通過各種癥狀表現出來,要仔細觀察,比如經常揉的黑痣變大了,照鏡子發現脖子上長了一個疙瘩老年人如何養生,粗糙的潰瘍含在嘴里,或者洗澡,及時發現異常,排除疾病,也是一種養生之道。
3)注意節氣變化,順應四時養生
自古養生與季節變化相結合,秋收冬藏,萬物的發展都要順應自然,人也不例外。一定要對自然界心存敬畏,當發現天氣變冷時,要及時添衣。如果你想感冒,挑戰你的極限,最后的結果可能是生病、發燒、拉肚子。
4)不靠藥養生,不抗藥治病
健康不是靠吃藥得來的,再健康的人吃多了也會受傷。用得對是寶,用錯是害人的。過分依賴藥物養生,不按醫囑服藥的人,遲早會損害自己的健康。但是大家不要排斥藥物治療。正確使用藥物可以治病救人。關鍵是如何使用它們以及如何匹配它們。
例如附子有毒,但也可溫火養陽,其汁液還可安神。
5)知足常樂,解決心態問題
身體的健康跟上了,心靈也不能受到阻礙。養生就是修身養性,自我調節。自我調節非常重要。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煩惱,往往是為了鉆牛角尖。相反,如果你知足常樂,心境平和,一切問題都會豁然開朗。
6)不要吃得太好,不要吃太多
中老年人的飲食要有節制,不要太過滋補或過于滋補,因為脾胃和腸胃的功能已經下降,吃多了會造成脂肪過多,影響血糖血脂,增高對膽囊和肝臟造成負擔。食物種類較多,但份量要少一些,每次吃到70%就可以停了。
細細品味以上六句話,其中包含了養生的道理,大家要牢記在心。養生的方法很多,要想延年益壽,就必須找對方法。有些人雖然有著“養生大師”的稱號,但是他們的做法卻讓人匪夷所思。
同樣是養生,“養生大師”林海峰為何年僅51歲就離世?
林海峰前世輝煌,跟隨他學養生的人很多。他的一些言論聽起來很奇怪,但卻讓很多人信服,但最后的結果如何呢?他死于自己的養生理論。
無論采用何種養生法,生病后都應積極治療,而不是寄希望于人體能夠自行“排毒”。如果不慎誤食過期食品,應及時到醫院洗胃,最好將食物殘渣帶走。
吃五谷雜糧的人難免生病,但不代表不能吃米飯。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長期不吃主食,身體會疲倦、煩躁,無法正常活動和控制情緒,血糖供應不足時也會出現低血糖。長期不吃主食的人,胃腸功能也會受損。
林海峰的養生理念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只是養生不能用極端的方法,必須是科學的,符合最基本的常識。
戰勝疾病,長壽
中老年人之所以熱衷于養生,主要是因為人的“小毛病”太多,比如高血壓、關節炎、脂肪肝、冠心病、肺氣腫等,所以才會很著急,生怕活不長。那么如何每天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我國現在有2.6億老年人,其中大部分都患有慢性病,但實際上疾病并不是影響壽命的主要因素,生病的老人可能會活得更久。關鍵是要積極認識疾病,調整心??態,不要害怕疾病,不要總想著治病。如果醫生說無法治愈,你會感到壓力很大。
其實,身體是有自我修復能力的。老年人的修復能力不是喪失而是減弱了。擁有積極的心態,不僅可以提高免疫力和修復能力,還能降低71%的死亡風險。
在對待疾病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做到:不要太在意,定期檢查即可;不避諱就醫,有問題及時就醫;不要害怕和著急,沉著冷靜,疾病就不容易復發。換個角度看,疾病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比常人更注重養生和身體狀態,正所謂“小病小病不在身”。一場大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