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方圓多大
龍門石窟方圓多大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十二點五公里,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百分之三十,唐代占百分之六十,其他朝代僅占百分之十。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十七點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點九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兩厘米,稱為微雕。
導讀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十二點五公里,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百分之三十,唐代占百分之六十,其他朝代僅占百分之十。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十七點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點九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兩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十二點五公里,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百分之三十,唐代占百分之六十,其他朝代僅占百分之十。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十七點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點九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兩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東方雕刻藝術的瑰寶,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龍門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方圓多大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十二點五公里,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百分之三十,唐代占百分之六十,其他朝代僅占百分之十。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十七點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點九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兩厘米,稱為微雕。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