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七夕吃蠶豆的習俗,謂之“咬鬼頭”。七夕節,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那么七夕為什么要吃蠶豆呢?
七夕為什么要吃蠶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節還與蠶豆結緣。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要分食蠶豆,謂之“咬鬼頭”,取驅邪的意思。
“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節特有的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后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云散了。
在福州方言里,“蠶”音同“纏”,寓意纏纏綿綿。過去每到七夕,福州家家戶戶都會煮上許多五香蠶豆相互饋贈,這一舉動意味著鄰里結緣,友好互愛。大家在月光下乘涼分享蠶豆,談天說地,以蠶豆作為結緣的見證。
福州七夕節習俗
古時福州城里的乞巧節主要是輔導女兒們穿針引線、手制衣飾、學會女紅的技藝,重視“七”和“巧”,如陳列七盤瓜果、七只茶盅、七跟繡針、七條繡花絲線等,讓女兒們在月光下引七線,穿七針,比試誰穿得準、穿得快,誰就獲“巧”。現在都是機器縫紉衣服和繡花,這一七夕民俗也逐漸淘汰了。
古時福州在七夕這天還有蒸盞糕、碗糕等互贈親友,分享不同的口味。蒸糕點技術這也算是一種“巧”吧。
贈送茉莉也是古時福州七夕節特有的習俗。福州方言中,茉莉與“莫離”諧音,七夕節這天情侶間互贈茉莉,表達了長相守莫相離的美好心愿。